興平四年初,時值春深,劉儉與劉備所率領的軍隊,終于抵達了徐州目前的首府,郯城。
這一次班師回徐州,劉備著實是體會了一次什么叫做盡得民心,什么叫做夾道相迎,什么叫做簞食壺漿以迎之。
特別是行經逼陽縣城之時,幾乎有上萬的百姓夾雜在縣城之外鄉路之上,他們見到了劉備的大軍北上,皆是爭相向著將士們食物和水,并在鄉聚旁邊打掃出了一大片干凈的空地,供給劉備等這些人屯兵駐扎。
劉備其實挺不好意思的,他不想在這里過多的駐扎叨擾百姓,不過劉儉顯然卻抱有不同的態度。
“我們今夜,就在這住上一晚。”
劉備很是不解地道“為何此處已經距離郯城不遠了為何要在這里特意停留駐扎”
“一則呢,是兄長不應違背民愿,你看看,這上萬的百姓夾道相迎,簞食壺漿的迎接你,如此盛情,豈能推卻,二則,兄長要學會親民,這些年,咱們的官位是越做越大了,勢力也是越做越大了,但兄長不要忘記,載我者民也,養我者亦民也。”
“我們要與黎庶百姓保持通暢的溝通,特別是有的時候,要親自下來走一走看一看,體察一下民間疾苦,畢竟民間的事,不只是下面之人用疏呈上來所說的那么簡單。”
劉備聽到這,若有所思。
于是,他們兩人當天晚上就住在了這里,軍民同樂。
劉備沒有占百姓們的便宜,他沒有憑白的接受當地百姓的饋贈,而是拿出來一部分軍糧,用來和當地的百姓們作為交換,甚至可以說,劉備給百姓的糧食的價值,要遠遠超出本地鄉民對于軍中士兵的饋贈。
當天晚上,劉備親自招待了鄉中三老以及聚中諸鄉官,劉儉作陪。
為了不嚇到這些老人家,劉儉沒有報上自己的姓名,只是以劉備身邊的一名副將的身份旁聽。
“劉將軍啊,這一次曹軍征伐徐州,虧了將軍率兵來此啊,不然不然不然我們”
說話的乃是此地有秩,屬于鄉官,掌聽訟收稅等事。
說話之間,就見他的眼淚噼里啪啦的就流了下來。
劉備見狀忙道“有秩何必如此劉備此來徐州,道義所致,然實則卻未做出什么大事。”
旁邊的三老急忙為劉備解釋道“將軍,李有秩的戶籍雖在本鄉,卻是外贅,其家中兄弟姐妹皆在廣陵,只可惜這一次,曹軍北上,將廣陵的鄉民流民強行遷往江東,李有秩前一段時間歸鄉去看,已是不見其親,故而傷感。”
劉備聽到這,長嘆口氣,唏噓不已。
曹操此番北上,攜大勝之威,強行遷移了不少鄉戶人口去往江東開墾,雖然是有利于江東的發展,但卻將徐州南面弄的是一塌糊涂,人去樓空,極度衰敗。
當然,那么多人,曹操是不可能能遷移的完的,他只是瞄準了幾個人口聚集的大縣,強令軍士督促遷移。
曹軍雖然有些具體的規劃,但他遷移的計劃和手段并不完善,所有的遷移費用以及食宿,全都需要被遷移的徐州百姓自行解決。
說實話,這等于是在某種程度上將鄉民變成了流民,而在這種混亂的遷移下,也勢必造成很多人與曹軍發生正面沖突,導致鄉民離散死亡。
雖不能說是人間煉獄,但對于普通的黎庶來說,一場既倉促同時有沒有具體規劃的遷移,無疑是一場災難。
而對他們還在徐州的親戚來說,這也無疑會使親人離散,從此恐終生再也難見一面。
誠然,曹軍在徐州所做的事,并沒有歷史上屠城那般惡劣,但他們對普通的徐州百姓,也極不友好。
劉備聽著鄉佬,有秩,嗇夫,游僥等人挨個訴說著曹操的惡行,雖然這些人都是在東海,并沒有受到曹軍的直接傷害,但是他們的親人和朋友,很多都是在彭城與下邳,特別是最近從下邳北上涌來了很多的流民,極大地擾亂了東海的治安,同時從這些流民口中,百姓們也能夠知曉曹軍的惡行,因此無人不心懷恐懼。
故而,一直在南方前線,與曹軍戰斗的劉備,就是英雄
而且陶謙的軍隊被曹操大敗之后就龜縮不出,完全沒有了和曹操繼續交手的勇氣,因而在一眾鄉官和鄉民的眼中,只有劉備能夠保衛他們的徐州了。
而且,誰知道,曹軍下一次還會不會再來啊
“劉將軍,您能不能不走啊”
也不知道是誰突然說了這么一句,緊接著,就見一眾鄉官紛紛起身,向著劉備跪倒了下去。
劉備見狀頓時嚇了一大跳,他急忙起身,去挨個攙扶在場的這些人。
但這些人依舊是堅定的跪著。
“劉將軍,現在的徐州不能沒有您啊”
“我等小民之命,唯賴將軍才能得以保全”
“將軍若是不在,等下一次曹軍再度北上之時,徐州又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