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求您了”
“”
所有的人都在場間跪著,弄的劉備焦頭爛額,一句接著一句的安撫著,讓這些人趕緊起來,但這些人就是不起。
最終,卻見劉備無奈地長嘆一聲。
“天下民心,實如千鈞重擔,讓人難以負之。”
就在這個時候,突聽劉儉開口道“諸位的心情,我家劉將軍甚是理解,只是有一點,此事非劉將軍本人能夠做主,不是劉將軍不想在此護民,實在是劉將軍也有很多苦衷的。”
在場的鄉官紛紛看向了一旁的劉儉。
劉儉嘆道“諸位,汝等需知,徐州,從來就不是劉將軍的管轄之地,這里是陶使君的執掌地界,陶使君不松口,試問劉將軍又如何能夠留下”
“而徐州現在各地,都盛傳我家劉將軍的功德,而對陶使君多有指責,試問以我家主公的情況,如何又能長久的留在徐州呢”
按道理來說,劉儉這番話可謂是說的情真意切,這些鄉官理應都能夠理解了。
但事實上,他們卻并不在意。
“劉將軍為國為民,得百姓愛戴,理所應當”
“難道因為陶使君的風評不如劉將軍,劉將軍就不能留在徐州了”
“這算是什么道理”
“我等不服”
“陶使君若是要風評,大可勤政愛民,體恤百姓就是了。”
“對啊,轟人家走算什么”
“”
在場之鄉官彼此間喧鬧個不停。“受害人”劉備,反倒是成了和事老,一個勁的勸在場的這些人。
而在這個時候,帳外有一個人沖著里面的劉儉使了一個眼色。
劉儉隨意會意,跟著那個人走出了帥帳。
正是負責東南諸事的校事府校尉李谷。
“主公。”
“什么事”
“主公,郯城那邊傳來消息,陶謙應是受了小人曹宏還有他那兩個兒子的勸諫與挑唆,決心不讓玄德公入城”
“另外,屬下查探,陶謙目前也正在派人到處散布謠言,稱先前徐州境內對其之言,皆有人惡意污蔑,其意乃指玄德公也。”
劉儉聽到這,無所謂的一笑。
“陶恭祖外慕聲名,內非真正,如今這狐貍尾巴終于是露出來了。”
李谷緊忙道“依主公之意,末吏當如何行事”
“該怎么辦事,就怎么辦事,難道吾養汝等校士,論及在這方面的本領,尚不及區區與陶謙乎”
李谷道“校事府,自然不會讓主公失望”
劉儉轉頭看向了帳內,指了指那些鄉官,道“看到了嗎這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王道在吾劉家,定當無往而不勝”
“去吧”
“喏”
數日之后,東海國境內發生了一件大事。
以郯城為中心,大概有五十余鄉的鄉官,居然不約而同的一同持萬民表,一同前往郯城,請求陶謙留下劉玄德在徐州,保衛徐州百姓。
若是一兩個鄉的鄉官上郯城諫言書,倒也是罷了,對于陶謙而言,并不算是什么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