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見劉儉突然伸出手掌,擋住了眾人的話頭。
隨后便見他背負著雙手,緩緩的走到了廳堂的正中,說道“我雖有心拯救大漢,但是我劉某人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也受先帝之厚恩。”
“先帝留下這個孩子,讓我為托孤之臣。”
“我責任重大”
“當今天子雖然不修德政,但是他畢竟是先帝的孩子,我沒能幫著先帝教育好這個孩子,沒能輔佐當今陛下成為一名賢圣的君王,本來就有愧于先帝。”
“我若是在這個時候奪取了這孩子的帝位,日后死后下了九泉,又有何面目見先帝”
荀彧聽劉儉這么說,方才長長的出了一口氣,他心中暗道,主公果然不愧是主公,在這個關鍵時刻,他做的事情還是非常到位的。
就算是當今天子不修德政,但是劉儉畢竟是劉宏的股肱之臣,而且當年也受到了劉宏的托孤之重。
就算是劉儉有資格繼承帝位,但是若直接從劉辯的手中將皇帝給奪過來,這對于劉儉的聲名來說,確實是有一定的影響。
至少在一些天下人看來,劉儉直接奪取劉辯的帝位,是有負于先帝的托付的,他以叔叔的名位奪了侄兒的江山,這是某種程度上來講,屬于辜負了先帝劉宏對他的信任。
但是荀彧心中有一個計劃。
雖然是費點周折,但是最終依舊是讓劉儉能夠成為大漢朝的皇帝,成為大漢朝的最高掌權人。
那就是讓劉儉先扶持劉宏的二兒子劉協上位。
在荀彧看來,劉宏有兩個兒子,長子劉辯如今已經用事實證明,這是個不成器的皇帝,不能接受大漢朝的江山。
而身為皇叔的劉儉,在廢掉了劉辯之后,如果將劉宏的二兒子劉協扶持上的皇位,那就可以堵住天下悠悠眾口。
這是什么意思
就是說劉儉如此做并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是為了大漢天下。
而且,他也顧念到了他與劉宏的君臣之情,沒有做忘恩負義的事兒。
一個兒子繼承不了家業,那就由叔叔扶持另一個兒子來繼承家業,這天下還能有人說的出什么嗎
而等數年之后,事實證明,劉宏的第二個兒子也不行,也沒有能力來操持這份家業,那劉儉到時候以叔叔的名義替劉宏來操持這份家業,天下人又能說得出什么呢
畢竟劉儉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讓你的兩個兒子都上位試驗過了,但是你兩個兒子都不行,那就只能證明你家的這份根骨不行。
是天要大漢易主,而不是人啊。
這樣做雖然麻煩一點,但是對于劉儉的聲名以及他日后對大漢王朝的統治力,毫無疑問,都是最好的方式。
雖然荀彧心中有這么一個計劃,但是他卻不敢保證劉儉會不會急功近利,直接就從劉辯的手中將皇位拿過來。
若是劉儉真的這么急功近利,荀彧雖然也覺得沒有問題,但感覺總是差了一點什么。
但是如今聽他對在場一眾諸將做了解釋,荀彧這顆懸著的心就放下了。
看來,他的主公還是當年與他相見時的那位主公,從來就沒有改變過。
顏良、文丑等武將見劉儉不愿意當皇帝,不由感到很是惋惜。
他們剛想要再行勸諫,就聽荀彧說道。
“主公行事光明磊落,顧念先帝的托孤之重,如此行事可謂仁至義盡,天下望族黎庶,無人不心存佩服,從此以后,天下何人敢質疑主公的仁德與忠義”
“末吏荀彧愿對主公誓死效忠。”
說罷,就見荀彧跪倒在地,對劉儉行之以大禮。
賈詡慢悠悠的站了起來,也說道
“主公仁德,雖堯舜所不及,賈詡愿對主公效死,此生心志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