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這兩個人對劉儉說出了這番話,其他的眾將雖然在有勸諫之心,但也不能張嘴了,畢竟這兩個人如今可以說是劉備最為倚重的左膀右臂,是他的心腹智囊。
他們兩個人都這么表態了,其他人自然也不好發出相左的意見。
于是便見在場的諸將紛紛向著劉儉跪下說道
“我等愿以主公為先,一切遵從主公的吩咐。“
大漢天子的未來,就在這三言兩語之間定了下來。
或許在長安城中的劉辯萬萬想不到,他被廢的命運從這時候開始就已經成為了注定。
劉儉來回看著眾人“下一步你們覺得我應該如何”
荀彧心中已經有了籌劃,但他并沒有著急說話,而是側目看向了一旁的賈詡。
讓他頗為驚訝的是,賈詡現在也正扭著頭看著他,同時臉上也掛著一絲微笑。
這兩個人真都是彼此謙讓的緊。
荀彧和賈詡的狀態自然是落在了劉儉的眼中。
劉儉當即對賈詡說道“文和年長,可由文和先說。”
“諾。”
賈詡也不拖泥帶水,直接對劉儉恭敬的說道
“依照老夫對王允、楊彪等人的推斷,天子既然答應廢除了新政,那就等于跟他們站在了同一個陣營,而大將軍則是處于他們的對立面上。”
“王允、楊彪等人乃是舊有公卿閥閱勢力的代表,他們與袁紹是穿一條褲子的。”
“昔日的公卿閥閱則是掌握天下輿論之權,依照老夫看來,他們一定會開始聯合各地郡望,在各地散布輿論,將司州和雍州的叛亂全部歸結到新政上,而徹底落實新政的主公與董卓則必然會成為他們的攻擊目標。”
“依照老夫推論,軍事上,他們會讓袁紹在司州與大將軍周旋,拖住大將軍,政治上,他們則是會立刻以天子的名義下令,令大將軍即刻退軍,同時令大將軍在河北立刻廢除新政,”
“大將軍若是同意了,則新政從此在大漢朝的天下不復存在。”
“大將軍若是不同意,他們就會將天下大亂、叛軍四起的名頭歸到大將軍頭上,同時還會給大將軍安一個反叛的頭銜。”
“如今天子既然站在他們這一邊,大將軍在政治立場上并不占優勢,所以當務之急是要即刻想一個噱頭,能夠與天子的名義相抗衡。”
“可是這個名義,恕老夫愚鈍,由于事情發生的太過突然,老夫一時間不能思之。”
說到這兒,賈詡轉頭看向了一旁的荀彧,說道“文若先生心中比較猶豫躊躇的,想必也是這一點吧,不然恐怕你早就向大將軍諫言了。”
荀彧聞言笑了笑,說道“是啊,我們原先都是以尊護朝廷的名義出兵行事的,如今朝廷成了咱們的對立面,讓我一時之間想一個可以對抗朝廷的名頭,我還真是有些猶豫。”
劉儉很是淡然的說道“這名頭也不是很難想嘛,其實公羊傳,定公十三年之中,不就是有一句話早就給我們做好了先例嗎”
荀彧聽到事兒,心頭不由一陣苦悶。
“主公所言的莫不是想以清君側為由,然后出兵朝廷,直接攻下長安”
劉儉淡淡的說道“若是不以清君側為名,又有什么理由能夠最為合適呢”
荀彧聽到這兒,不由有些猶豫。
也難怪他猶豫。
景帝時期,在御史大夫晁錯的建議下,朝廷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開始對地方進行了削權,削藩策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應運而生。
但是連帶的后果就是爆發了赫赫有名的七國之亂。
而七國之亂的結果整個大漢朝的人自然都是知道的。
這是在大漢王朝之內,唯一一次以清君側名義發動的中央與地方的沖突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