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在涼州的所作所為,自然逃不出校事府的情報網,更加瞞不過劉儉、賈詡和荀彧等人。
在得知了董卓的消息之后,賈詡當即就斷定,董卓的身體一定是有重大疾病,不然他不會做出這種舉動。
別人或許想不明白董卓,但賈詡對他可以說是非常的了解。
賈詡對劉儉和荀彧解釋,依照董卓的心性,董卓若是沒病,他反倒是會裝病,然后借著裝病的時機暗中用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這才是董卓的行事風格。
聽了賈詡的話,劉儉心中了然,若是換成自己,想來所行之事也一定是與董卓相同的吧。
隨后,劉儉又再度與賈詡和荀彧商議眼下的情況。
就在眾人商議應該怎么針對下一步行動的時候,校事府那邊又傳來了消息,說是袁紹正在暗中整點兵將,他一面從洛河南岸遷移至了洛河的北岸并緩緩西向,開始往雒陽之西的方向移動
賈詡一下子就判斷出了袁紹的企圖。
袁紹是想鼓足全力,讓自己的兵馬先行占據函谷關,然后切斷雒陽與長安的聯系,不讓劉儉搶他一步先進入關中,然后就與借著函谷關的地域之險與劉儉對峙。
說白了,孫堅現在戰死了,袁紹有點不敢直接與劉儉正面相抗,雖然袁紹也擁有足夠多的兵力,但是戰死了大將孫堅,對他的士氣影響確實非常的大。
所以,袁紹就想先占據函谷關,然后從東西分進,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然后,袁紹再與朝廷那邊的王允、楊彪溝通,與他們里應外合,結合天下望族公卿的力量,共同抵制劉儉。
從政治上和軍事上雙重來抵御劉德然。
但是有賈詡和荀彧在此,袁紹的戰略意圖自然就會被他們輕易的識破。
當下就聽荀彧對劉儉說道
“明公起河北之眾,與袁紹以及朝廷決勝負,當務之急是不可讓袁紹與朝廷內的人勾連,再根據賈文和之計,慢慢的分化西涼軍諸部,最終緩緩使朝廷歸于主公的掌控之中。”
“今袁紹欲與朝廷內的人彼此勾連,占據函谷關,切斷主公西進之路,卻是萬不可使其得逞。”
“袁紹之舉符合局勢,但卻犯了兵家大忌,他若是鼓足全力,屯兵于洛河與我軍對峙,主公或許對他尚忌憚三分。”
“如今,他卻分兵西向,奔往函谷關,正是畢其功于一役將其大敗之時,此等良機,主公不可錯過。”
“如今主公已在司州平定李響,盡得庶民之心,若是能夠再戰敗袁紹,則可使司州和關中那些支持袁紹的高門望族皆心生敬畏,不敢傾盡全力支持袁紹,畢竟他們也要為自己的后路做打算。”
賈詡也對荀彧的策略表示贊同。
劉儉聽了兩大謀臣的話,當即說道“文若真吾智囊也,吾有文若在,何愁朝廷諸事不定”
此時時節已經入秋,天氣已經漸漸寒涼。
九月二十日,袁紹以蔡瑁為大都督,黃祖為副都督,逄紀和蒯良為軍師,在洛河以北的陣地繼續與劉儉的大軍對峙。
而他本人則是率領三萬精兵,向著長安方面的函谷關而去。
袁紹想要來一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火速拿下函谷關,讓劉儉沒有辦法日后對他形成鉗齒,同時斷絕劉儉西向長安之路。
畢竟,函谷關是八百里秦川的東大門啊。
袁紹本來以為自己這么安排屬于天衣無縫,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劉儉方面有荀彧和賈詡兩大高人在背后指點于他。
劉儉這邊也火速去函谷關那邊截殺袁紹。
而且,這次是他親自率領兵馬。
劉儉率領四員大將,分別是顏良,文丑,徐晃,徐榮。
四名大將分別替劉儉領一支勁旅,兵分五路,從五個方面向袁紹派往函谷關的部隊進行突擊。
雙方的兵馬,在距離函谷關以東七十里的弄山平原腳下展開了激烈的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