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不論是皇帝還是他手下的公卿官員們,都知道了這些諸侯王中信件的內容。
這些內容有的是說現在朝廷政治太亂,需要諸侯王們一起進京輔佐朝廷,重振朝綱。
有的宗親則是說皇帝身邊有奸臣,需要肅清,
有的則是說自劉辯登基以來,四方擾攘,天下大亂,漢室天下不寧,眼下是江山的危急時刻,需要一眾宗親們,眾公卿與皇帝共同商議大漢朝的未來
總之,不論是說的輕,說的重,說的好,說的壞,大家一致的一個目標就是我們要進城,我們要商討一下,大漢天下到底應該怎么辦
這個天下不能由伱劉辯一個人在作妖下去了,一定要有一個系統的章程
不論是天子劉辯還是王允、楊彪等人在知道了這些信的內容之后,也都是大為憤怒,特別是天子劉辯,他現在每天都睡不著,他的腦海之中都是這些諸侯王信中的內容,惹得他腦瓜子嗡嗡作響。
他的心中也充滿了悔恨,只是他也不知道他應該悔恨些什么
是悔恨聽了董卓的意見,還是悔恨先帝用了劉儉,亦或是他重用了這些朝廷中的公卿貴族
反正他覺得他信錯了所有人人,這大漢朝的臣子,沒有一個是可信的。
他劉辯走到今天,全都是被這些臣子給坑害了。
除了劉辯過的心驚膽寒,夜不能寐,他的母親何太后也是天天以淚洗面,現在長安成了這種局面,何太后也自然知道他們母子將面臨巨大的危機。
可是如今放眼四顧,除了那些公卿之外,他們母子沒有一個可以信任,但是那些公卿現在自顧不暇,又哪有多余的精力來保護他們母子。
最終,王允和楊彪上奏,要求劉辯拿出帝王的威嚴,駁斥這些諸侯王和漢室宗親,命他們立刻返回到各自的轄地去,不要在都城境內逗留,不然統統以謀反之罪論處。
所有人都知道這樣做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是王允和楊彪依舊是堅持這樣做。
詔書發下去之后,漢室宗親們并不著急,他們只是繼續陳書,甚至有的人還寫血書,以死上奏,向著城中飛箭傳書。
總之,還是那句話,皇帝不見他們,他們就不走
沒過多久,就見朝廷天子的案上,到處都堆滿了諸侯王的上奏。
整個桌案幾乎都要被諸侯王和劉氏宗親的上奏給淹了。
而少年劉辯看著那些上奏,則是雙眸赤紅,雙手不住的發抖。
他恨不能將這些寫奏疏的人統統千刀萬剮,一個不留。
但是很可惜,他現在沒有權力能夠殺這些人中的任何一個。
他所能做的事只有一件事,就是繼續下詔書,嚴格勒令這些人立刻返回轄地。
但是又有誰能聽他的呢
在種種無奈之下,劉辯只能召開朝會,召集手下的一眾大臣,商討這件事究竟應該怎么處理。
以荀攸為首的一眾清流系士族都是低著頭一聲不吭,只能是任憑天子劉辯和那些貴族公卿們就這件事爭執不休。
他們爭執來爭執去,卻也根本商討不出一個有效的法子。
最終得出的結論,依舊是由天子下詔,繼續勒令這些劉氏宗親從長安境內退走。
天子的詔書再次下達了,這一次,所有的諸侯王和劉氏宗親則是改變了套路,他們不再要求繼續見天子了,而是上奏,向天子陳明,他們可以撤回去,但是為了大漢天下,為了劉氏江山,天子劉辯一定要把他身邊的奸臣首腦交出來。
所謂的奸臣首腦,就是王允、楊彪,淳于嘉三個人。
只要天子劉辯將這三個人交出來,那他們就立刻撤走,甚至包括劉儉也會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