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稱的上是關中之地的諸俊杰之首了。”
“特別是此人有急智,膽子還大,絕非一般人。李某也自覺相較于他,遠有不及。”
“丞相若是能夠招募法正來丞相府,并委以其重任,使其前往冀縣與董氏溝通,將來必會有奇效”
劉儉聽到這,呵呵笑道“怎么聽你言下之意,仿若有些當年孝惠帝請商山四皓之事。”
李儒道“孝惠皇帝請商山四皓出山,以確立自己太子位穩固,其實并非是高皇帝被商山四皓所震懾,而是高皇帝看出了朝中諸人皆愿助孝惠皇帝成事,甚至不惜動用所有關系,請商山四皓出山相助,足見孝惠皇帝的勢力已成,無法動搖。”
“今丞相若能使扶風法氏的人前往董公處做使者,與商山四皓首之事,則有異曲同工之妙。”
“想來董公一定會通過扶風法氏之人看出丞相在關中的勢力已成,等閑已經是無人可以動搖,屆時他心中無奈,這談判的事情就相對容易的多了。”
劉儉說道“你這話倒是頗有一些道理。”
“既然如此,就有勞文優你再跑一趟扶風郡的法家,去見法家的家公,就說吾想要征辟法正入幕相府,為使者代表我前往西涼去執行重大之事。”
李儒知道,這是劉儉對自己所下的命令的最后通牒。
自己已經拒絕劉儉前往涼州當使者了,若是他再不能說服法正來歸順,只怕劉儉對自己的投降真意一定會有疑慮,說不定到時候就會暗中查證自己,這對于李儒是非常不利的。
今后恐怕就沒好日子過了。
就見李儒急忙沖著劉儉保證道“丞相放心,李某一定是不辱使命。”
李儒這一次確實沒有誆騙劉儉,他確實做到了
他親自前往扶風郡,將扶風法氏的法正請到了長安。
但其實仔細研究,這并不是李儒的功勞
劉儉的聲名早就傳遍了天下,先前法家不響應董卓的征辟,是因為他們覺得董卓不配。
但是跟董卓相比,劉儉可不一樣。
在這個天下間,不論是聲名還是軍功和文韜武略、劉儉都是首屈一指的。
可以說,現在的劉儉已經代替了袁紹,成為天下楷模。
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劉儉派人來征辟法正,可以說是給了法家好大的面子。
扶風法家的人幾乎都沒有猶豫,就讓他們的子侄法正來到了長安,與李儒一同面見劉儉。
法正現年二十一歲,但已經是扶風有名的才俊名士了。
當然,這跟他本人的能力有關,也跟扶風法家對他的扶持有關。
畢竟名門家族的人想要出名并獲得資源,比那些普通的家族要容易很多,這是人類自打組建社會關系之后就一直固有的規律。
即使是兩千年后,也并不例外。
法正隨同李儒來了長安之后與劉儉見了面,并接受了劉儉的考察。
劉儉非常善于考教手底下人的,能夠較為準確的試出手下人的才華。
他對法正的考試,沒有一項是有關經文的,全部是時政、民生、種田、技術、雜學等各種各樣的問題。
但是令劉儉頗為驚訝的是,法正對于劉儉所詢問的這些關于民生、政治、雜學的常識都是非常精鉆,而且能夠表達出很多自己的觀點。
劉儉斷定他平日里一定是下了非常大的苦功。
按道理來說,像他這種名門子弟,特別是其祖父,還是經學名士他的主要精力都應該放在學經上,如何反倒是對這些各種時政以及民生諸道這么了解呢
而且聽他的回答似乎都并不是臨時抱佛腳,而是長久的積累以及經過深思熟慮,特別他能夠與劉儉產生一些共鳴,彼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