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北方戰亂多年,如今厚積薄發,隨著北方大一統終于開始呈現出興盛的狀態。
特別是商業貿易,越發興盛。
現在河北與徐州方面的港口越建越多,海船也越來越多,再加上對于海運政策的鼓勵,把漢朝的海運以及海運商道已經推到了一個程度,特別是徐州以及河北方面的物資想要中轉到韓州以北,與北方小國進行交換商貿已經完全能夠通過海路實現。
但是中原方面卻一直沒有得到這方面的實惠。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中原之地雖然緊鄰著黃河,但是黃河水路運輸在古代其實并不是十分的便利。
自河口以下,河水穿行在山峽之中,船行困難很大,很多河道曲折多且水流急,即使晴朗無風的天氣,也必須端力運用櫓、舵,才能保證航行的動力和船只的轉折方向。
一旦途中遇到大風,那就特別危險,因為兩岸陡巖峭壁之間根本沒有可以停船避風的地方。春季是淺水期,礁石裸露或者淺藏于水下,更要格外小心觸礁,逆水上行,船只遭遇的困難更大,因為除了要克服這些困難之外,更必須克服湍急水流的巨大下沖。
但事實上,河套地區水運聯系的稀少,并不等于黃河中游其他河段水運價值的缺失。
根據劉儉手下的人考察,黃河自上郡以下,即可通航。
但行至一段路程,就須將貨卸地,用牲口馱運,約十余里,再行裝船。
空船則另繞由人工挖成之弧形河道,因該處水流湍急,船不能直下,載重則易肇危險,故須先行卸空也。
另如雒陽,如遇順風,約四五日即可至潼關,約三百余里。
由此可見,河口以下河段的黃河水運,盡管頗費周折,但依然可以作為關中地區之間重要的物資交流通道。
不過這多少就需要人工改造一下了。
黃河中游支流眾多,較大者亦超過十條,然而,由于受水量特別是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分割與限制,能夠從事長距離航運的卻并不多。
從考察看,只有并州境內的汾水,關中境內的渭水,及其渭水的支流北洛水、涇水,有一定的航運便利汾水,其干流全長約一千四百余里,中間經過超過三十個縣。
但是以現在所擁有的生產力以及開發力而言,想要將適合水運的路段全部開拓成水路,以目前的技術來說,還是頗為困難,而且會耗費巨大的物力與財力還有人力,這一點對目前的漢政府來說并不劃算。
劉儉經過認真的思考,決定在關中通往雒陽,另外從洛陽再通往兗州境內主要的郡縣道路,根據人力來設置幾條短途的水運路線,并開通商貿,打造合理的運輸船,適當的造人工河道。
另外,從兗州通往徐州的水路也盡量開通一段,呈階段性的運輸,這樣就算是不能進行長途的運輸,短途之間的水路運輸則是可行,而且也能夠讓長途的運輸在中間有貨物往來倒運的水路中轉站。
至于將所有的河道全部開墾成航路,或是利用人工打造巨大的溝渠,使航運變得通暢這件事,劉儉決定暫時先不要做。
其實以現在河北的實力而言,若是將北方境內烏環以及匈奴、鮮卑的徭役全都征調到黃河來開墾巨大的溝渠打通渠道,建立能夠惠及千年的運河,這也不是不可能,但是這中間所要動用的人力還有物力、財力實在是太大。
若是大漢朝境內百姓生活安定,北方異族已經完全同化,事情順利的情況下,這事兒還是有操作的,但是現在這個階段,所有的事兒還都沒有達到圓滿,若是驟然如此行事,還有果能會掀起一場顛覆性的災難。
到時候南方的袁紹和曹操乘虛而入,這對劉儉可不是什么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