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儉心中明白,他這一代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事兒都干完的。
適當的整頓和運路段,開通商貿,并鼓勵南北兩面經商,同時多設中專驛站,使南北兩面的貨品能夠中周轉開來,這就是劉儉目前所要做的。
而青州那邊,左伯向劉儉遞交了一封建言,希望能夠將書局在各地特別是長安和雒陽這樣的要地興建,使印刷業能夠普遍的落于全國,這樣也不至于是文化導向失衡。
如今青州的書書坊以及印刷業已經發展的非常迅速了,而且劉儉如今已經不再限制古文經以及其他學派的發展。
整個天下可以說是百家爭鳴,各家學派皆大放光彩。
在各地大興書局印刷業已經是水到渠成之事。
于是,劉儉設立了文化署,而左伯則是成為了執權人。
這些事情以及印刷的發展,造紙的發展,還有諸多的文化事業的發展,劉儉都交給了左伯,他相信左伯也有這個能力。
在出版內容導向上,劉儉手下有諸多的學院院長可以把關,但是在技術層面上,還沒有人能夠比得上左伯。
近兩年,整個大漢朝確實都進入了一副厚積薄發的事態之中,百姓安定,各項產業都開始蓬勃發展,而且鮮卑、匈奴異族,因為漢朝境內的工程越來越多,所以漢境內從他們那里征調了大批的徭役,這也使得漢朝與他們融合的進程更為加快了。
雖然這兩年來地方政府為了發展支出非常的多,但是隨著改革的日益加深,民眾逐漸穩定,收益也會越來越大。
而且就長遠看來,劉儉相信不出多少年,漢政府會收到巨大的回報的。
而且就是在這個時候,劉表以及張飛在涼州的作為傳到了長安,劉儉知曉了他們目前在涼州情況。
毫無疑問,他們兩個人已經都安定下來了。
下一步,就是應該繼續發展。
不過在涼州,雖然張飛他們已經出了新手村,但是想要繼續發展還是需要一個契機,特別是還需要一個有強有力的中間人。
針對這件事,劉儉親自上太傅府拜訪了董卓。
董卓年輕的時候在羌人之中具有極高的威望,后來他在涼州征伐,又常年行于西域,可以說其地位在涼州人心中非一般人可以取代。
所以,劉儉希望董卓能夠想辦法出面,作為一個中間人,讓張飛與當地的羌族結成友好的關系。
董卓如今因為劉儉的關系,過上了踏實的晚年生活。
在聽了劉儉的要求之后,董卓當即表示這不是問題,只是羌族也分為很多派系,他董卓并不是每一個派系都認識他,只能盡量的在當中斡旋,幫助張飛進行接洽。
本章完
atbaatba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