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的豪強們集體向袁遺施壓,大豪們集體發怒的力量,自然是普通人不能想象的。
一旦處置不好,甚至可顛覆蜀中的政權。
也不怪這些豪強如此的憤怒,孫策這一次實在是做的太過火了,哪有他這樣的人,直接將州牧派去接替他的主將給斬殺了,然后自己奪了主將的兵權,試問當地的望族誰能忍他
不過,孫策如此行事也并不奇怪,他這個人在歷史上就是多有獨斷專行之意味,在江東的時候,其行事也過于魯莽,不懂得懷柔之法,因而引起眾怒。
最終,孫策在江東之地落了一個被人暗殺的下場。
而在這個時間段,孫策相比于歷史上他的本人來說,其實也沒有好多少。
袁遺受到了益州豪強的空前壓力,他可不敢再偏袒孫策了。
這滿滿的熱情瞬時間,就把吳懿融化了。
他的想法就是,吳懿若是敢來奪自己的兵權,那自己就趁勢把吳懿也給殺了,然后將吳懿的兵馬也給奪了。
孫策確實是豪勇之輩,但是現在他在益州沒有什么根基,而這些兵馬多是各大豪強所出來的,孫策縱然能夠以威壓收服他們于一時,他們又豈能長久的在孫策麾下為他效命呢
而已經退守到雒城的吳懿,現在心中也充滿了矛盾之情。
要投降
早說啊
這器械打造了一堆。
如此一來,張飛和呂布的大軍便勢如破竹,一舉拿下了重鎮涪水關。
這就是大漢丞相的魅力之所在啊。
后來劉焉病死,他的后代被袁遺驅逐到南中,吳懿無奈之下只能向袁遺歸降,而吳懿在東州士中的身份頗高,所以他投降袁遺也就導致很多劉焉的舊部向袁遺投降。
袁遺在知道這個消息之后,當時便兩眼一黑,差點背過氣去。
畢竟,孫策沒有過多的糧草,也沒有掌控益州的賦稅,也沒有名正言順的位置。
孫策這個最高將領在他們眼中,只是一種象征性的存在,卻并不實際。
他沒有辦法長期的養這些兵
他一面派遣手下人收取蜀郡和犍為郡的各處縣城,一面讓張任和嚴顏代表朝廷向著蜀中內部的各大家族發去招降書。
可以說,袁遺和孫策這兩個人都多少有點兒不正常。
這一下子,漢軍的主要將領都懵了。
如今,益州軍和孫策因為孫策擊殺高沛的事情,開始有了內訌,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他們又如何能是劉儉的對手
益州若是鐵板一塊兒,想要防住劉儉,說白了都挺困難。
現在他既沒有辦法投降劉儉,又沒有辦法返回荊州,而在益州這里,他又成了一個反復無常的小人,這蜀中可以說是要沒有他的容身之地了。
益州現在等于內亂了。
在這種情況下,對于蜀中各大家族進行招降,毫無疑問效果事半功倍。
而孫策這個人多少也有些問題。
身為東州士當中的杰出代表,吳懿也自然知道,現在對于他來說,投降劉儉才是對自己和自己家族最好的選擇。
若是換成別人,或許對于投降劉儉這件事還會左右權衡利弊,但吳懿不一樣,畢竟中間有劉焉這層關系。
因為劉儉派人開始向吳懿表示了招攬之意。
然后,袁遺下令,派遣使者前往涪水關向孫策問罪。
孫家軍固然是聽從孫策的指揮,但是其他的益州軍隊,他們有的人認為孫策是敵人,有的人認為孫策是朋友。
如今劉儉派人來招降他,吳懿還真是挺心動的。
但是,劉儉卻并不給他思索的機會
劉儉要一鼓作氣的收復益州。
畢竟,誰也不愿將自己家族綁在袁遺的身上,跟他一起陪葬。
吳懿和孫策才剛剛開始展開內訌,對于涪水關的防御有了疏忽,他們沒有想到劉儉居然沒有對漢中做出過多的安置,就開始對涪水關發動這么猛烈的進攻
于是,袁遺只能再次下令,讓益州本土的豪強再次派出徒戶以及族中的豪杰再次組成一支軍隊,這次,他讓這些年來在益州頗有威望的,但卻屬于東州士的吳懿作為統帥軍隊之人,大軍再次浩浩蕩蕩的前往涪水關去接掌孫策的兵權。
他們很多人已經暗中與吳懿一方的人勾連,意圖獻出涪水關交給吳懿,里應外合,擊殺孫策。
但事實上,吳懿本人對于袁遺并沒有多高的忠誠心。
但孫策偏偏既不向袁遺表示錯誤,也不轉投劉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