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見了劉儉之后,急忙向劉儉表示出他渴望投到劉儉麾下,為朝廷效力的心意,并表示今后一定會為劉儉竭盡全力的盡忠。
針對魏延的表態,劉儉并沒有多說什么,他只是問魏延說道:
“汝若欲對吾盡忠,那前次在長江上易旗之行,我日后當何以應之?”
魏延聽了劉儉說的話,心頓時沉了一沉。
他心中其實很明白,以他先前在長江上的表現,雖然幫北軍攻克了南方的水軍,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后續問題多多。
魏延心中也清楚,易旗后,回頭劉儉對自己一定不會有過多的信任感。
畢竟在這個時代,臨陣造反和失敗投降還是兩個概念的。
在二重君主制的社會,那些不為主公奉獻生命,轉投他人的人,在某些程度上本來就已經很受人瞧不起了。
而像魏延這種在臨陣之前卻改換門庭,背后刺主人一刀,直接導致己方大敗的人,更容易受到別人的蔑視,同時新君主也不會對他產生信任。
這是這個時代的特點。
跳槽不是這個時代的慣例,屬于特例。
魏延對于這個結果很清楚,但他依舊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他知道,若是等劉儉攻克了袁紹之后,自己想要在劉儉面前建功,只怕是非常困難的。
以自己這種年輕的資歷,恐怕都入不了劉儉的法眼。
而臨陣易旗雖然會讓劉儉對他頗為反感,但是他身上的功績是抹殺不掉的。
而以劉儉以往對待功臣的態度和他的所作所為,魏延知道他是一個是非分明,賞罰公正的人,就算他內心對自己有成見,想來也不會因為心中的芥蒂去忽視自己,貶低自己,他會承認自己的功績的。
經過了魏延的仔細思考,他還是決定冒險為之。
在戰場上立下大功,日后就算是劉儉不重用自己,或是因此對他有什么偏狹的看法,他也絕對不會后悔。
當下就見魏延調整了一下心情,隨即認認真真的對劉儉說道:
“丞相可是覺得我不值得信任,覺得末將乃是背信棄義之徒,是不可重用之人?”
劉儉笑著說道:”難道你不是嗎?”
“我是!”
“只是相比于對于袁紹的忠義,我更明白我內心中想要尋求的是什么。”
“某家自年輕時,就曾聽聞過丞相還有關、張、趙等將軍的事跡。
“心中可謂是無比向往之。”
“怎奈末將出身義陽,此地由袁紹執掌多年,末將成年之后,若想從軍,只能投奔到袁公麾下。”
“因為末將的家族不可能因為末將一人而隨便遷移往北。”
“但是跟隨了袁公多年,末將發現袁公并不是末將心中真正所需要的那位名主。”
“袁公行事皆以四世三公家族中人的眼光看待,從來也不能真正的做到以才取人。”
“末將跟隨袁公,感覺不到希望!”
“然,若是等丞相平定荊州之后,再投靠到丞相麾下,卻也不是末將之性情!”
“君擇臣,然臣亦擇君”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