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小老板所資助的特殊福利院在城郊至今快有五十年的歷史。
楊錚也是在小時候就聽說過那家福利院的故事,據說那家特殊福利院的創立者,曾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大老板,他很勵志,他的故事也同樣很傳奇。
他是一名殘障人士,也是一名從南方小山村走出來的北漂青年。在那個機會諸多的八十年代,他憑借著超前的眼光還有勤勞抓住了致富的機會,在首都闖出了一片天。
掙了錢的大老板,他并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沉迷于紙醉金迷中,相反他很節儉。
在電視的采訪中他穿著一身洗的干凈的舊衣服,說出了一句讓當年無數人感動熱淚盈眶的話。
他說他要建立一百家甚至一千家一萬家的特殊福利院,讓天底下所有沒有家的孩子,都能有個家。
可匆匆幾十年過去,這位大老板卻食言了。
在剛邁入二十一世紀的那一年,他就因為做生意被同行欺騙,賠光了千萬身家。
不過,失去一切的他,并沒有灰心。相反還在第二次采訪中,他信誓旦旦的承諾,他一定會東山再起,繼續給這些孩子一個家。
他說的堅定有力,也說的頂天立地。
可現實啊,太過于殘酷,嘗試了幾年的他,最后不僅沒有東山再起,就連他曾經最珍貴的理想,也在那幾年中被時代大浪淘沙,埋葬在時間的地底下。
不過好在,他還是保住了最開始的那家特殊福利院,在無數好心人的幫助下,給了許多孩子一個家。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那段采訪也隨著時間被楊錚丟在很久很久以前。
若不是這次突然相遇,他差不多快要忘記了那位曾經讓他掉過眼淚的大老板。
也因此,楊錚看到了這位愛做慈善的小老板訂單,他也決定和老于一起先把這單訂單做完再說離職的事兒。
經驗豐富的老于,看著這份超乎預料的訂單。他并沒有像往常一樣信心滿滿,而是頭一次的皺起了眉頭。
因為一位能做幾十年慈善不間斷的小型企業老板,他們幾乎都沒有太多生活與物質上的欲望。
尤其這位小老板,還算得上是本地的名人。幾十年來,他的生活很節儉,節儉到幾乎摳門的地步。
這也代表老于很難投其所好,用著以前的方式去簽訂訂單。
但聰明的老于,還是大膽猜測這位小老板,既然能和之前下棋的大老板成為朋友,那他也有著極大概率是一位象棋愛好者。
他也開始信心滿滿的重新制定著見面計劃。
但當老于把寫滿一張a4紙的見面計劃遞給楊錚時,楊錚忽然感覺到老于這么做好像是多此一舉。
畢竟,自己在這段時間也通過努力去簽訂了幾份訂單,他發現有時候真誠反而比所謂的套路要好。
那些上了年紀的工廠企業老板,在他們漫長的人生里,幾乎什么都遇見過,也幾乎什么都清楚。
他們簽訂訂單的標準可不單單是銷售人員嘴里的話術能夠說動的,他們看的更多還是產品的成本與質量。
也畢竟,他們也得對手下的員工負責,更得對他們的產業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