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互聯網內容還很匱乏的時代,電腦也沒像現在這樣普及的時代。
大伙兒去網吧基本上也就是玩玩一些單機聯機的電腦游戲,玩網游的人更是不多。而看網絡小說,說實話在當年也算得上是一個非常小眾的愛好。
也畢竟,在那個時代,紙質書受眾面更廣,也更“方便”。
楊錚還記得,自己和劉同學是看一本異世界傭兵類型的小說而結識的。那本書的具體名字還有劇情他現在早已忘得差不多了,他只記得主角叫什么艾米,曾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那時候的他們一邊閱讀著小說,一邊也幻想著自己枯燥無味的生活也能像小說那樣充滿著激情與魔幻。
他還記得,當他們讀完那本小說之后,劉同學還半開玩笑的對他說,自己以后也要當一個優秀的小說作家,把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寫出來,然后像這本書一樣,帶給很多很多讀者無限的遐想。
那時候的楊錚,望著眼里有光的劉同學,他點了點頭,他大概也相信這么優秀的劉同學未來肯定也能完成理想。
在之后的高中三年時間里,自己也與劉同學讀了不少有趣的小說,再之后,他們兩也把精力放在學習上,都考上了不錯的大學。
大學四年的時間里,他與劉同學也經常來往,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劉同學好像并不想當小說作家了。
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大學主修心理學的原因,他未來的理想更多的還是想從事心理醫生相關的行業。
這里也不得不提一下劉同學的專業,這個專業不是劉同學自己選的,而是劉同學父親選的。
劉同學的父親是一名從事著計算機相關行業的工程師,他很早就接觸著人工智能,并且他很敏銳的發現未來的時代大概率是人工智能的時代。
流水線工作與低廉的勞動力,未來都會面臨著淘汰的風險,而心理學是唯一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行業。
不得不說,劉同學的父親商業嗅覺很敏銳,隨著時代的進程,他所預料的大多可能性都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矛盾點。
只不過,他好像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其實并不太喜歡心理學專業。
可就算他知道,他也會讓自己的孩子選擇他推薦的專業,因為他知道劉同學一直都是聽話的好孩子。
大學四年,劉同學雖然有些失落,時常有些迷茫,但他也按照父親的規劃,大學畢業后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繼續從事著有關心理學方面的研究。
而楊錚并沒有選擇讀研,而是像普通人一樣上班合伙創業,二人的交集也慢慢少了起來。
除了偶爾節日祝福,一年到頭也約不了幾次飯局,慢慢的,二人的友誼也只存在于手機上。
在楊錚失業后,他也裝x發了一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朋友圈。而劉同學看到后,不僅安慰著他,還給楊錚轉了一千來塊錢,要楊錚放輕松,別自暴自棄,去大吃一頓。
這份情義,楊錚也一直銘記于心,他也本想等著自己成功之后,去找劉同學聚一聚,還曾幻想過自己若是真能成為有錢人,自己絕對會給這些對他好的朋友一人送一輛豪車。
然而,世事無常,劉同學的過世,不僅讓楊錚意識到了友情的可貴與生命的脆弱,更讓他莫名的有種緊迫感。
他好像也認識到了,人到中年,分別也漸漸會成為一種常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