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森望著魔都職業賽場的現場,他的臉上頗有些失落。
在他八十七年的人生里,他經歷過大落也經歷過大起。
他出生在鷹國一個貧困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建筑工人,他的母親是一名超市收銀員。
在那個經濟蕭條大時代背景下,他的父母就算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以上,也無法改變他們家庭貧困的現狀。
戰爭、干旱、消費者債務激增,還有股市的大崩盤,促使著他出生時,就遭遇著那百年難遇的“大蕭條時代”。
從小貧困的威爾森,發誓要成為有錢人。因此在威爾森人生前三十五年的時光里,他從事過各種各樣的職業,當然勤勞的他,也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一定的財富。雖然這些財富并不能讓他成為一個別人眼里的“有錢人”,但這些通過勤勞還有汗水換來的財富,卻讓他感覺到無比滿足。
威爾森是一個聰明人,更難人可貴的是他還是一個極其好學的人。
在他三十五歲那年,他無意間在朋友家看到了一臺計算機,這個在1880年就被發明出來的東西,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其實發展的并不迅猛。
很多富有的家庭收藏計算機也并不是用來用,而是為了彰顯一定的社會地位。
但威爾森看著這臺計算機,冥冥中覺得他未來一定可以改變世界。
他一直是一個敢想敢做的人,因此,他開始自學計算機,甚至為了學好計算機,他放棄了他好不容易才穩定下來的工作。
所有人都覺得他瘋了,也覺得他病了,在那個金錢至上高速發展的時代里,走上一條沒有太多前人走過的艱難路,自然而然也會被當成另類。
在他學習計算機十年的時間里,他好像也正如他的親戚朋友所認為的那般,病了,瘋了。
那十年,他的收入銳減,甚至為了維持必要的生活開支,他又重新做起被人看不起的兼職。
那十年的時間,無疑是威爾森最艱難的時間,他也慢慢開始懷疑,自己走的這條路到底是不是對的。
好在,在他快要放棄的時候,他遇見了一個人,那個人是一位華夏人,他年長,有著自己豐富的人生經歷。
他剛移民鷹國,人生地不熟的他,一邊努力學習英文,一邊樂觀的面對著生活,他很樂觀很開朗,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他從不質疑自己做的任何選擇。
兩個在人生轉折點徘徊的男人,自然而然成為了朋友。
這位華夏人在得知威爾森放棄一切學習計算機后,他也并沒有像威爾森朋友親戚一般給與他否定,而是看著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對著威爾森說,他學習的東西,很有可能改變這個時代。
雖然他并不知道計算機是什么,也不知道這個被無數人否定的男人正處在放棄的邊緣。
但他作為一個華夏人,知道一句話,那句話便是“有竟者事竟者”。
在他的鼓勵下,威爾森又努力了三年,在這三年的時間里,威爾森終于突破了自己,貸款創立了一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