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怒難犯?你以為哀家不知道,這些人都是你召來的嗎?”
何婉怒不可遏,指著何進冷冷道:“何遂高啊何遂高,你當真是喪心病狂,你是嫌這個天下還不夠亂嗎?你把這些外軍召入京中,若他們心懷異心,你就是大漢的罪人,你知道嗎?罪人!”
何婉說到后面,幾乎是聲嘶力竭的咆哮。
何進心神一顫,袁紹當時給他建議時,他只想到可以震懾妹妹逼其下旨誅殺宦官,倒沒有考慮召集來的這些人,會不會起異心。
但人都召集來了,他只能硬著脖子道:“他們皆是大漢的忠臣良將,只為誅殺禍國閹宦,重振朝綱!”
何婉怒極反笑,道:“忠臣良將?你何遂高知道什么是忠嗎?你現在這是逼宮,就是最大的不忠!哈哈哈!你這樣的人配談忠嗎?”
何進被呵斥的拱手無言。
何婉玉面含霜,咬牙切齒的低吼:“滾!”
…………..
…………..何進垂頭喪氣地走出永樂宮。
他恍然驚覺,自己做了一件蠢事,若真如妹妹所說,攜大軍入京的這些人心懷異心怎么辦?
董卓在上林苑雖然只有三千人馬,可在繩池還有五萬大軍。火燒孟津關的丁原也有三萬大軍,此刻應該已經向雒陽城東圉鄉進發,而圉鄉距都城不足二十里,臥榻之側也!
想到這些,何進感覺事情的發展,似乎超出了他的預知,內心變得忐忑不安。
回到大將軍府,一眾等他消息的士大夫,圍了上來,作為新晉士人領袖的袁紹,率先開口對何進期盼道:“大將軍,太后可否同意了?”
一見袁紹,何進就想到召董卓這些外軍入京,都是袁紹給他出的主意,不禁冷哼一聲。
何進不理袁紹,對諫議大夫種劭道:“種大夫,勞煩親自去趟上林苑,令董卓撤往河東,進剿白波賊和于扶羅!”
剛才被何婉一頓臭罵,何進現在最為忌憚的就是董卓,因為董卓是有前科的。
今年三月,皇甫嵩在三輔平定了以王國為首的西涼叛軍。
當時,皇帝劉宏病重,讓董卓交出兵權去并州上任,可董卓不干了,說要帶著兵馬去并州上任。
對此,皇帝自然不同意,而董卓抗命不遵,帶著兵馬停在了河東。
后來,皇帝駕崩,這事就不了了之。
直到一個月前,他聽了袁紹建議,把董卓召來了京畿。
“諾!”
種劭聞令,躬身應諾。
其實,一開始,種劭與曹操、陳琳等人,就曾極力勸阻何進,不能召外軍入京!
但何進最信任的是士族代表袁紹,偏要一意孤行,他們也只能搖頭嘆息;現在何進讓他去傳令董卓撤軍,種劭連忙趕去,心中暗道:希望董卓能聽話吧!
何進派種劭去令董卓撤軍,袁紹頓覺何進誅殺宦官的心似乎動搖了,急忙至何進面前,拱手道:“大將軍,古語有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既已行兵諫,形勢已露,焉能回頭!大將軍忘聞喜侯乎?”
袁紹這句話的意思是,古人教導我們,應當牢記以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今后行事的借鑒;大將軍你逼宮的事情都干了,形勢已經露出來了,那么就無法回頭,你難道忘記了聞喜侯的教訓嗎?
聞喜侯,桓帝時期外戚竇武;桓帝死后,因無子,竇武以外戚的身份,將年僅十二歲的劉宏推上帝位,因擁立之功,竇武出任大將軍,封聞喜侯,權傾朝野,與現在的何進完全無二。
桓帝在世時,也是寵信宦官的主,竇武得權后,與何進一樣馬上就想拿宦官開刀;但因不聽太傅陳蕃的建議,致使謀劃泄露,兵敗自殺,被梟首于雒陽都亭,顯赫一時的竇氏一族盡皆被誅。
現在,袁紹用竇武的下場,來提醒何進不要忘了前人的教訓,因為今天的你,與二十年前的竇武何其相似!
但何進還是顯得猶豫不決,他腦中一直響起妹妹的一句話:你配談忠嗎?
何進知道,若他執意殺宦官,那他與妹妹就完全撕破了臉皮,兄妹倆必定反目成仇。
“報!”
一聲長長的唱報,打斷了何進的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