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拱手一禮。
蔡邕準備了五六日,才將此議提出,可見蔡邕行事謹慎。
現在蔡邕讓四人仔細考慮,就是告訴他們,這事成了自然人人有功,可若是失敗了,那可是禍及家人。
“吾等皆為漢臣,自當以死相報!”黃琬馬上表明態度。
楊彪、馬日磾、趙謙三人思索片刻后,拱手道:“吾等食漢祿,忠國事,唯死而已!”
“諸公,國之石柱也!”
蔡邕找四人提出營救少帝,其實是知道四人,皆是忠君愛國之臣。就連好友王允,蔡邕都沒有相召,因為蔡邕發現王允私欲很重,并非是值得托付身家性命的人。
定下營救少帝的目標后,五人開始商量如何實施。
黃琬當先道:“董賊最近幾日,多次相邀吾與文先,提及為聞喜侯、陳太尉平反,你們看看,這事能不能成為突破口!”
聞喜侯就是扶靈帝上位的大將軍竇武,陳太尉自然是陳藩,二人皆死于第二次黨錮之禍。
歷史上,董卓就曾為遇害的眾多黨人平反,意圖收攏天下士人之心。
“此事,恐難有突破點!”
楊彪搖了搖頭,看向四人,道:“京中有吾等細細謀劃,然,仍需外力相助!”
“文先的意思是?借助外軍,轉移董卓視線!”蔡邕道。
“正是!”楊彪頷首道。
“但何進匹夫召入京中的外軍,只剩趙云麾下白袍軍未被董賊兼并,況且聽說已經回幽州了!”
說起外軍,光祿勛趙謙就來氣,若非何進犯蠢,哪有今日之禍?
“吾得到消息,白袍軍并未走遠,而是屯駐于河內野王;因此事,董賊大發雷霆,言揚要渡河攻之!”
楊彪說道,這事也是他前往太尉府,無意之中聽到的。
“就算趙云未走,他的兵力與董賊相差甚遠,而且董卓又有雒陽八關在手,趙云來攻也會被阻于關下!”
顯然,馬日磾對于唯一沒被董卓兼并的趙云,也不抱什么希望。
頓了頓,馬日磾繼續道:“況且,當日趙云好似知曉董賊即將入京一般,提前自愿撤離京都,以避董賊兵鋒,可見此人目光深遠,又有洞察先機之能,他豈會復攻雒陽?”
楊彪撫須,道:“翁叔所言不無道理,僅靠白袍軍,趙云自然不會來攻西涼軍,若再有一支實力比趙云更強的人馬呢?”
“比趙云實力更強?”
光祿勛趙謙微怔,隨即好似想起了什么,面露喜色道:“文先所言,莫非是皇甫義真手中的三萬驍銳?”
黃琬一聽,大喜,皇甫嵩屯駐西邊三輔扶風郡,手握三萬精銳,若皇甫嵩引三萬大軍東進,董賊必定驚慌,忙于應付,這就為他們營救少帝創造了機會。
“皇甫義真只受君王令,他會引軍東進嗎?”
馬日磾語氣有些遲疑,他與皇甫嵩同朝為官多年,對于皇甫嵩的性子還是了解的,此人乃是鐵血軍人,只認君王令;而今皇帝又在董卓手里,他們哪里調得動皇甫嵩。
楊彪見馬日磾目光投向他,說道:“此事還需一人,或能調動皇甫義真!”
蔡邕四人齊齊問道:“何人?”
“剛正不阿,蓋元固!”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