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古道。
崤函古道,是勾連關中平原與洛河平原的咽喉要道,古道南臨巍峨秦嶺,北瀕滔滔黃河,西起華陰,東至新安函谷關,全長八百余里,不僅是關中與中原的交通要道,也是絲綢之路的鎖鑰要塞。
而皇甫嵩走的南崤道,與蓋勛走的北崤道,皆屬于崤函古道的一部分。
崤函古道從華陰為起點,一路向東行至陜縣時,古道分成兩條路,皆可通往帝都雒陽,一條是繼續一路向東的北崤道。
另一條,就是從陜縣向東南折下的南崤道。
皇甫嵩麾下三萬精銳沿著南崤道前行,在狹窄修長的古道上拖拽十余里。
“啟稟將軍,我軍先鋒已至洛水!”崇山峻嶺之間,古道上旌旗招展,一騎快馬疾馳而來。
“傳令皇甫驪,廣布斥候三十里,不可冒進!”
大纛下,皇甫嵩跨坐駿馬,一身精良戰甲,不怒自威。
“諾!”
騎士得令,調轉馬頭一騎絕塵。
看著前方蜿蜒曲折的古道,皇甫嵩眼眶紅潤,他不禁想起了去年這個時候,他的幼子皇甫康,就是從這條古道入京。
未曾想,才過一年,英姿挺拔的愛子,卻不在人世了。
這種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令皇甫嵩蒼老了許多,可身上的殺伐之氣,卻更加濃烈。
殺子之仇,不共戴天!
大軍緩緩前進,走著走著,前方漸漸開闊,一條大河呈橫眼簾,那就是洛水。
沿著洛水河谷,向東北方向再走兩百余里,就是帝都雒陽。
但皇甫嵩知道,這條路不是坦途,他已經收到楊彪等人的書信,董卓在宜陽一帶布下了重兵。
皇甫嵩乃百戰名將,此刻的他,帶著心底的怒火,只想用血來祭奠他的幼子。
董卓敢擋,他便殺董。
…………
宜陽城。
宜陽城位于崤山以南,宜水以北,故名宜陽,距雒陽一百五十余里。
戰國時期,宜陽曾是七雄之一韓國的都城,后來西面秦國崛起,韓國為避秦國兵鋒,遷都陽翟,宜陽也就成為抵抗強秦的軍事重鎮。
光武帝時期,劉秀親率六軍在宜陽城迎擊赤眉軍,降赤眉軍十萬余人,從而奠定大業,中興漢朝。
所以說,宜陽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宜陽若失,雒陽難安。
從皇甫康死于牛輔之手后,李儒便意識到,皇甫嵩很可能會東進,便派遣中郎將徐榮與李傕、郭汜二將,領兩萬大軍駐守宜陽一線防備皇甫嵩。
徐榮奉命來到宜陽已有十余日,以宜陽城為中心,布下宜陽防線。
宜陽縣署,理所當然成為徐榮的軍事指揮中心。
縣署內,徐榮召集李傕、郭汜二將,正商議如何應對皇甫嵩。
皇甫嵩威名赫赫,戰功彪炳,徐榮壓力非常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