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叫什么名字?”
“小人楊多!”一眾鹽民中,膽大少年恭敬回道。
鹽多?
趙云很自然把“楊”想成了“鹽”,笑道:“是個好名字!既然你已明了我的想法,那就由你帶頭把鍋變成田如何?”
楊多愣了愣,由我帶頭?
他不禁看了看身旁的叔叔伯伯,兄弟姐妹,七姑八嬸…..暗道:州牧讓我帶頭?可我在他們心中是最不著調的,他們會聽我的?
見楊多對身邊的人,這個瞅瞅,那個瞅瞅,一副人微言輕的模樣。
趙云恍然,在固有的觀念里,特別是貧困的百姓中,都認為嘴上沒毛,辦事不牢!
哪怕一個人從小就聰穎機智,展現出遠超同齡人的膽氣與智慧,但因年紀太輕,往往都無法獲得年長者的信服。
如今,讓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去指揮一群長輩干活,確實有點強人所難。
但今天,趙云必須要為楊多撐場子,因為楊多的膽氣與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思維,是最能將他的想法執行下去的人。
趙云對一眾無動于衷的鹽民,說道:“諸位,先賢有云,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鹽多雖然年少,但他聰穎敏銳,有舉一反三之能!今天,我相信他,希望你們也能相信他!”
“我們聽州牧的,相信楊多!”
趙云都說相信楊多,一眾鹽民也表示愿意讓楊多帶頭。
不過,趙云發現一眾鹽民,熱情并不高,反而面露愁色,心中了然道:
“我知道,突然讓諸位由鍋變田,必定心存疑慮,擔心萬一不成,就斷了收入,難以度日!”
一眾鹽民默不作聲,他們確實是這樣想的,畢竟祖祖輩輩都是用鍋煮鹽,突然把鍋變成田用太陽曬,在他們固有的思維里是難以接受的,萬一鍋變田失敗,他們就連裹腹的菜粥都沒有了。
可是,現在要他們由鍋變田的是一州之主,他們不敢違抗,但也為生計而愁。
而趙云專門來泉州一趟,決定革新制鹽方法,自然是有準備的。
因為他從來沒有想過用手中的權力,去壓迫一群活在最底層的苦命人,拱手道:
“對于生計一事,諸位盡管放心,既然是我讓你們如此試驗,那么我就得管大家吃喝是不?”
說到這里,肅穆道:“現在我宣布,十二場鹽民全部參與由鍋變田一事,期間不僅供應諸位吃喝,還將每人發放百錢月錢!”
此話一出,一眾鹽民喜不自禁,這不僅解了他們生計之愁,每月還有百錢月錢,甚至比他們之前辛辛苦苦煮鹽還有盼頭,紛紛跪倒:“謝州牧大恩!”
……
趙云做事一貫雷厲風行,在他的主持下十二場七百多號人,全部投入墾灘造田之中。
同時,命虎衛將十二場內存放的數百石糧食搬出來,先發放十天的口糧給鹽民,并且強調不準喝稀粥,吃干的,而且還要放開吃,這樣才有力氣干活。
當真是,說一千道一萬,永遠沒有實際行動更得人心;一眾鹽民拿到糧食后,大喊州牧萬歲,干勁十足。
漢時,“萬歲”并非皇帝專屬詞,適用于大多數場合。
看著海邊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趙云又準備做另外一件與鹽相關的事情了,那就是將這個時代的鹽,進行提純精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