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為勃海,當攻董卓,而默選戎馬,不告父兄,至使太傅一門,累然同斃,是為不仁不孝,紹罪三也”
“酸棗聚盟,誓天伐賊,而紹出工怠力,藏懷異心,致使義盟崩散,此紹罪四也!”
“紹既興兵,不恤國難,廣自封植,乃多引資糧,專為不急,割刻無方,考責百姓,其為痛怨,莫不咨嗟,紹罪五也!”
“昔上拜皇天,下叩后土,歃血而盟,共赴國難,然紹不顧盟誓,兵伏上黨,暗謀盟佐,背信棄義,紹罪六也!”
“袁氏累受漢恩,四世三公,而紹不思報效,卻妄興刀兵,攻鈔州郡,此豈人臣當所為乎?此紹罪七也!”
“故清河相姚貢,代天牧守,恩澤一方,為民青天,而紹貪惏,橫責其錢,錢不備畢,遂害其命,紹罪八也!”
“自古有之,子以母貴,母以子貴,先訓有言,桓公幼而貴,隱公長而卑!而紹之母,侍婢之身,地實微賤,據職高重,享福豐隆,有茍進之志,無虛退之心,紹罪九也!”
“巨鹿田公,忠直剛毅,累有功勛,而紹肆意縱害,形同商紂,此紹罪十也!”
趙云出兵前,還沒有得到田豐剖心證忠的消息,當趙云殺至蕪萎亭泒水對岸時,收到了安平郡內不良人送來袁紹逼死田豐的消息。
得到這個消息,趙云嘆息一聲,當日他在劉冀面前演戲,善待田豐之子田曜,就是打算放走劉冀,使離間之計。
但令趙云沒想到,田豐性子這么火爆,居然用剖心這種極端方式自證。
如今,沒了田豐這個難纏的對手,對他而言雖然有利,但田豐之死,卻讓他變得傷感起來,這也許是對手之間的惺惺相惜吧!
于是,趙云撰寫了一封討袁檄文,歷數袁紹十條罪狀,布告四方….
饒陽城上,一眾袁軍兵卒,士氣低落,不聽不知道,一聽之下,發現這十條罪狀,還真確有其事。
當年,袁紹唆使何進招董卓入京,致使天下開啟大亂。
其后,囂張跋扈的董卓,無視君王,踐踏朝綱,而袁紹身為重臣,不想著護佑君王,報效君王,反而掛印而逃,有失人臣本分。
再后來,袁紹參與伐董,害得其兄袁基與袁傀一家被牽連盡誅,在這一點,袁紹不顧血親,確實是不仁不孝。
而到了諸侯會盟酸棗后,袁紹心懷鬼胎,在伐董之中出工不出力,一味的保存實力,最終諸侯之間心生嫌隙,導致聯盟解散,伐董失敗。
聯盟解散后,袁紹不憂心國難,反而大肆封官許職,培植勢力。
緊接著,又兵伏上黨,企圖謀害盟友,背棄當初在酸棗立下的誓言。
再然后,上黨伏殺盟友不成,又妄自興兵攻打幽州,這哪里是一個臣子該做的事情?
而在治下,又敲詐清河相姚貢,因姚貢沒有備全錢糧,將其逼迫致死。
至于第九條罪狀,倒有些牽強了,畢竟袁紹母親是婢女出身這事,袁紹自己也做不了主。
倒是最后一條,袁紹肆意縱害田豐,就非常令人失望。
因為在他們心中,田豐是忠臣,像比干那樣的忠臣,而袁紹逼死田豐,不就是商紂那樣的庸主嗎?
那么,袁紹還值得我們為其拼命嗎?
城下,陳到念完袁紹十條罪狀,緩了緩氣,聲情并茂道:
“袁紹昏庸無道,然我主仁慈,不忍再興殺孽,望爾等早降,還歸鄉野,共聚天倫!爾等不思己身,亦當思父母妻兒!”
孫子兵法有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如今,冀北袁軍士氣低落,正是攻心的最好時機。
而且,趙云也不想得到一個被打爛的冀州。
所以,能不動刀,是最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