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接連的敗仗,加上袁紹逼死田豐,使得袁軍士氣低落,兵無戰心,那么每一個袁軍士兵的父母妻兒,就是他們最脆弱的心理防線。
沒人提他們父母妻兒,也許他們會選擇暫時忘記,但一旦有人提起,在這種本就無戰心的情況下,回家這兩個字,一定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鐺”的一聲脆響,在落針可聞的城頭,異常響亮,這是一把兵戈落地的聲音。
“將軍,小人想回家!”
牽招不遠處,松開手中兵戈落地的士兵,涕泗橫流地跪下,在不住磕頭。
都說世間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很勇敢。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敢第一個放下兵器的人,也一定是位勇敢的人,因為他敢冒著殺頭的風險。
而這個世界,還有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從眾,當有人開了頭,就有人跟隨;城上緊隨響起兵戈落地的脆響聲,連綿不絕….
牽招無力地松開原本緊緊握著的拳頭,他知道這是大勢,任何人都無法阻止的大勢!
牽招渾身像被抽干了力氣一般,唉嘆一聲:“開城吧!”
“謝將軍!謝將軍!”
城上一眾兵卒磕頭致謝,可見他們是多么的厭戰。
隨著城門緩緩開啟,牽招領著一眾卸去兵器甲胄的兵卒,成隊走出饒陽城。
對此,趙云頗為滿意,這才是投降該有的姿態。
趙云輕帶馬韁,乘馬迎向牽招。
牽招這個人,在趙云記憶中是有印象的,乃歷史上三國時期與田豫、閻柔二將齊名的名將,為曹魏鎮守北疆,威震內外。
最近,趙云在河間也聽到民間傳誦牽招護尸還鄉的事跡。
據說三年前,董卓唆使吳匡、張璋二將殺害何苗,而牽招恩師樂隱是何苗車騎將軍府長史,因此樂隱遭到株連被暴尸。
在當時,牽招不顧自身安危,收殮恩師尸體,載尸還鄉,結果在路上遇到了劫匪,同行的師兄弟們都嚇得棄尸奔逃,唯獨牽招不逃,跪地垂淚懇求賊匪。
這讓賊匪都敬佩牽招的孝義,不僅不為難牽招,還幫著牽招載尸還鄉。
因為這事,牽招在冀州名聲鵲起,民間都在傳誦牽招的忠孝仁義。
“在下牽招,領思鄉將士,向趙幽州請降!”
牽招聲音沙啞低沉,領著一眾兵卒,向前方乘馬而來的趙云,跪地拜倒。
乘馬來到牽招前方十余步,趙云翻身下馬,典韋等一眾虎衛欲跟隨,被趙云揚手制止。
他龍驤虎步地向牽招走去,大笑道:“早聞子經侍師至孝,待師至忠,危不忘義,實乃忠孝仁義之士也!”
聞言,牽招知道,趙云這是在說他當年載恩師尸體還鄉的事跡,語氣謙遜:
“趙幽州言重,師者父也,招之責也!”
趙云微微頷首,牽招將恩師比作父親,那么護送樂隱尸體回鄉,就是責任!
趙云雙手扶起牽招:“今日得見子經,云甚幸也!”
“趙幽州威震北虜,佑北疆萬民,招得見當面,亦幸!”
牽招躬身再拜,趙云的名頭,當年他跟著樂隱去洛陽時就聽說過,這令他很是崇拜,因為他也有驅逐胡虜之志。
其實,這是漢代熱血男兒都有的志向,因為他們有共同的偶像,那就是封狼居胥的冠軍侯霍去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