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敵我雙方在漳水一線已經對峙三年之久,這三年來雙方都在構筑防御工事,已經形成一套完善的防御體系。
不管是哪方主動發起攻擊,都必須直面對方打造的防線,這就造成攻的一方在地利上完全處于劣勢,必將因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于是,白袍軍選擇防守。
但防守是被動的,如果呂布也是這樣想的,那趙云不知猴年馬月才能奪取漳南?
所以,趙云對漳南制定了一個聲東擊西,以點破面的計劃。
計劃是這樣的,高順、徐晃、郝昭三將在計劃啟動時,對漳南發起佯攻,以此吸引秦軍的注意力,以及洛陽方面的注意力。
而趙云則在這個時候,從太原出奇兵突襲河東,殺河東一個措手不及,這就是聲東擊西。
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在漳北白袍軍準備對漳南佯攻時,呂布先一步對漳北動手,其目的也相當于是聲東擊西,以求達到策應河東侯成攻打高平關的目的。
這下,高順、徐晃、郝昭三將連佯攻都省了,畢竟佯攻也是去攻堅,傷亡無可避免,如果做的太假,反被敵人看了出來。
而呂布先動手,那么漳北只需要守,還能占著地利的優勢,予以秦軍重擊。
那什么是以點破面呢?
這個點,其實就是河東,因為只要趙云在呂布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奪取河東,那么以河東,西可虎視關中,南可斷崤函,東可掠河內的地利位置,必然逼得呂布集結重兵爭奪河東。
但當今天下諸侯都有一個無法避免的缺陷,那就是各方諸侯都有太多需要重兵防守的地方…
比如趙云,如今他的總兵力已超二十二萬,但地盤大了之后,到處都需要兵力鎮守,這就導致真正能用于征戰的兵力不過區區幾萬人。
這其實就像做生意,攤子鋪的越大,手中越沒有現金。
而呂布也無法避免這一點,他想要奪回河東,那么就必須從其他地方抽調兵力,不然拿什么去奪河東?
顯然,呂布從漳南抽兵是最好、或者說唯一的選擇。
因為漳南是距呂布相對較近,且兵力雄厚的地方。
不然洛陽周邊就只剩駐守中牟的李肅,以及扼守洛陽南部四關的王賀,這兩人雖然距洛陽更近,但二人手中兵力不多。
而且,呂布也不可能把守衛洛陽安全的兵馬都調走吧?
當然,呂布在關中還有不俗的兵力,但趙云早就得到確切消息,呂布在關中的五萬大軍,正在西涼征討韓遂、馬騰。
所以,漳南就成了呂布唯一能抽調兵馬的地方。
而呂布從漳南調兵,其實就是撤軍,因為漳南地勢平坦,一旦抽調兵力,漳南防線就變得漏洞百出,與其留在漳南被殲滅,不如直接撤走,這一點呂布不可能不明白。
如此一來,漳南不就不攻自破了嗎?
但是,趙云怎么可能讓呂布輕易撤離漳南?
有道是,來而不往非禮也!
當年,要不是呂布跑到冀州橫插一腳,漳南早就是趙云的了。
如今,豈能讓呂布想走就走?
所以,趙云的計劃是,在他從冷泉關南下河東后,漳北這邊就密切關注漳南秦軍動向…..
一旦發現漳南秦軍有撤退跡象,漳北數萬白袍軍立即發起攻擊,咬住漳南秦軍,使其無法全身而退….
就在郝昭想著自己的任務時,身邊一名親兵忽然指著對岸一個方向,驚聲道:
“將軍你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