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屋正東六十里有鶴山,褐山之南,有泉汩汩,霧氣終年繚繞......”
“......”
張偉瞳孔不停的上寫來回掃視,一行行的掃視著上面的內容。
他中間沒有絲毫停歇,一口氣看完了八個石板上的內容。
其中有銀礦、鐵礦、銅礦還有其他的寶石礦。
讀完之后張偉是既興奮又有些忐忑。
興奮的是八個礦的信息在石板上記載的非常詳細,上面還配上了地圖。
如果自己悄悄的把這些礦都找到,并且承包下來。
別說是縣城,他將一躍成為港海市的首富,而且還是斷崖領先的那種。
忐忑的是,老祖中記錄這些礦山的位置,都是以那個石屋為坐標原點來描述位置的。
他要想找到這些地方,必須先找到那座藏著大量銀錠的石屋在哪。
當然從山的特征可以嘗試找一下,但老祖宗來西廣的時候,這邊不少地方還是人跡罕至的狀態。
他作為通緝犯又不敢跟別人交流,所以山都用特征來表述的。
比如“褐山”,就是看起來是褐色的山。
還有駱駝山,頭盔山諸如此類。
用的全都是山的顏色、形狀等特征現起的名字。
這些名字肯定跟它們在現在的名字不符,這就為找山帶來了很大的阻力。
只能說,要想找到這些價值連城的礦產,最好還是先找到石屋。
按照老祖宗的說法,自己只帶走了石屋里的一小部分銀錠。
他說的一小部分就裝了滿滿一個登山包,張偉大致感覺至少得有三百斤。
要不是他比一般人有勁的多,根本一下搞不出來這么多。
就這個價值至少二十多萬。
那石頭屋里還有“大部分”的銀錠。
那這大部分是多少?五包?還是十包?
甚至更多?
要是這樣算的話,可能石屋
那可都是老祖宗留給自己這個四十代孫的遺產。
其實就算礦山不是以石屋為坐標原點來標定位置的,張偉也準備去花時間找到它。
之前石碑上已經寫的很清楚。
石屋附近都是山,但普遍都沒有更遠處的山高,西邊三里的山澗里有兩條斜著相交和河水。
其中一座山看起來像是一個倒扣的碗,山頂就像碗底。
當然,張偉所說的清楚,也只是當他找到這個地方的時候肯定能清晰的根據這些特征找到這些河和這些山。
但如果是反過來,其實有點難。
長得像倒扣的碗的山估計不會少,至于“山澗兩條傾斜相交的河”,單獨來找的話也有不少。
但他找的時候也只能通過這些單個的特點來尋找。
找到這個疑似的地方后再去根據其他特征來判斷地方對不對。
所以張偉估計找到石頭房子會是個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
他沒有那個專門去找的時間,只能是慢慢找了。
只希望經過一千年,那個地方的地貌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要是萬一碗底一樣的山頂塌了,他可能這輩子都沒法找到這個石頭房子了。
探查完這些“遺產”之后,張偉又重新爬回了駕駛位,駕車向縣城駛去。
他得再去買個保險柜,然后再買點海綿之類的緩沖的東西,把這些東西都包起來。
然后單獨裝箱后放進保險柜。
之前那個保險柜他還有用——拍賣的房子應該快下來了,他得留著那個保險柜裝現金和古董。
剛挖出來的東西還是要跟現代的東西分開放好一些。
張偉很快就到了縣城里,他先是買了很多的海綿和紙箱把所有的東西全都包了起來放進紙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