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張將軍的事跡,葉少鴻不是在書本上看到的。
是在流媒體平臺上。
那還是幾年前的一個晚上。
閑來無事的葉少鴻,深夜時分難以入眠,便隨興的打開了短視頻。
意外或巧合吧,他看到了關于張將軍的事跡。
一位可敬可嘆的真男兒。
張將軍出身于魯省臨清,家境殷實,他的父親曾經在滿清時期做過縣令,主政一方。
一九一一年,也就是清朝覆滅的前一年,時年20歲的張將軍在津門政法學堂,秘密加入了同盟會。
一九一四年,他投筆從戎,趕赴東北,加入了馮余祥馮將軍的西北軍。
從排長開始干起,歷任連長、營長、團長。
再到西北軍校校長。
到一九三零年中原大戰爆發時,張將軍已然成為西北軍第六師師長。
那時候的他,還不滿四十歲。
一九三零年,一直在東北坐山觀虎斗的少帥放棄中立立場,擁兵入關,西北軍被少帥收編。
改番號為第二十九軍。
張將軍所部,被少帥改編為了第三十八師,張將軍同時擔任了第三十八師師長一職。
改編以后,第二十九軍奉命駐守于察哈爾、熱河等地。
張將軍順勢開始苦練強軍。
人送外號“張扒皮”。
別誤會啊。
這里所說的扒皮,可不是搜刮地皮,極盡斂財。
張將軍之所以會得到這個外號,是因為他對屬下士兵訓練極為嚴苛。
在他的部隊,不扒層皮,是根本熬不過訓練的。
這種嚴苛的訓兵方式,在民國時期,更是極其少見。
到一九三三年,張將軍所部迎來了一場惡戰。
當時駐守在滿洲地區的小鬼子關東軍,企圖南下占領察哈爾及北平,進而向長江沿線推進。
張將軍作為前線總指揮,在長城的重要隘口喜峰山,和小鬼子展開了慘烈廝殺。
當時敵我雙方的武器戰備差距懸殊。
敵人有飛機和坦克等現代化武器,而我方,只有長槍和大刀。
為了守住后方,粉碎敵人陰謀,張將軍以出奇制勝的戰術,趁著夜色昏暗,對小鬼子部隊發動了突襲。
他們只靠著長槍、大刀和手榴彈等簡陋武器,在喜峰口山下,和小鬼子激戰了四十多天。
成功殲滅了數千小鬼子關東軍精銳。
這也是九一八事變后,華夏軍隊,和小鬼子軍隊,正面戰場上首次取得的重大勝利。
后世的著名抗戰歌曲《大刀行》,講述的便是張將軍和二十九軍戰士的故事。
然而,隨后發生的事情,就讓人很憋屈了。
一九三七年七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小鬼子在短時間內,于華北地區增兵至二十余萬人,開始全面侵華戰爭。
當時駐守于北平、津門等地的的二十九軍,雖然極力抵抗,奮勇殺敵,可面對小鬼子不斷增派的援軍,面對巨大的武器差距,不得不被迫撤離。
當時的張將軍,為了給己方部隊爭取更多的撤離時間,臨危受命,接任了北平市市長一職。
他領受的兩個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