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只有得到惠文王的寵愛,她的孩子才有機會成為秦王。
但她成了王后,又有不同。
嫡長子的身份本就有優勢,所以即便她與惠文王喜愛的孩子不同,她也并沒有那么在意。
這是其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嬴稷在很小的時候,在宮中的時間并不多,他需要前往咸陽學宮學習。
而公子芾、公子悝雖然也是一樣,但回去之后總會被羋八子叫到宮中關切兩句,輪到嬴稷的時候,總是天色已晚,輪不到說幾句就要離開了。
這是其二。
羋八子成了王后,惠文王的后宮中,很多事情便要羋八子處理了。
她的精力沒有那么多了。
這是其三。
嬴稷十幾歲的時候被送到了趙國,一個少年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唯獨認識陳守、陳昭兩個人,自然而然的會有一種對于這兩個人的依賴,所以會更加信任他們兩個人,從而更加信任陳氏。
一個人的感情是有限的,當對某一個人投入過多的時候,對另外一個人的投入便會少了。
此為必然。
這是其四。
原本的軌跡中,嬴稷對于羋八子的“孝順”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畏懼”。
因為原本的軌跡中,嬴稷的年紀尚且幼小,羋八子把控朝政了幾年后,他的年紀才稍顯大了一些。
這中間錯了三年。
那個時候的嬴稷已然習慣了“服從”,服從自己母親的命令。
“畏懼”和“孝順”摻雜在一起,形成了那個直到昭襄王四十一年才收回羋八子干政權利的“畸形”結果。
如今卻不同。
其一,昭襄王已然成為了青少年,三年的時間讓昭襄王嬴稷登基的時候處于一種“叛逆期”,正好是想要叛逆父母的時候,尤其是不太熟悉的父母。
其二,有陳氏在,羋八子沒有能夠掌權,更不能讓嬴稷感覺到畏懼。
其三,有些人少年時候會愛“色”,而有些少年人則會愛“權”,當掌握一些權力,看到世間英才服從自己的時候,他們會感到由衷的開心。這是少年人的“征服感”。
這是其五。
這五個原因交織在一起,形成了現在的昭襄王,一個與歷史中不同的、但卻更加像是一位帝王的昭襄王。
他坐在桌案前,不動聲色的看著手中的竹卷。
因為他知道,有另外一個人會為自己解決一切疑難問題。
并且不用懷疑。
這個人便是陳野。
朝會。
陳野本來并不是很想參與朝會,但蘇秦等人直接說陳野乃是先王臨終前所定下的總覽一切的顧國之臣,若是陳野不在,很多事情都沒有辦法決斷。
這一次的這幾人很堅決。
還放出了若是陳野不參與,那么這朝會便是一日不開。
陳瞻這個小子幾次跑到陳野那里說,蘇秦這幾位也說了,父親您就算是在朝會上睡覺也行,只要去了就可以。
于是陳野便依舊上朝,只是一向是靠在一旁當吉祥物睡覺的。
只是
這一日的朝會,似乎并不是那么的簡單。
半夢半醒之間陳野似乎聽到有人彈劾蘇秦張儀等人,這倒是讓陳野心中存了幾分看熱鬧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