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十分愉悅的答應了趙惠文王的請求,雙方進行了充分而又友好的交談,將這次暴戾吞噬的“食物”平分。
昭襄王八年冬,在寒風凌冽中,齊國率先承受不住了。
齊王求和。
割讓“饒安”、“馬陵”等地給秦燕兩國。
而秦王也沒有出乎樂毅和燕昭王的預料,表示這兩個地方與我國領土并不相鄰,但這次戰爭明顯是我們出力多,不能讓我們什么都拿不到。
因此提出,燕國可以用“晉陽”來換“饒安”。
燕昭王在聽到這個“提議”的時候幾乎是想要暴躁的怒吼,因為“晉陽”不屬于燕國!它屬于趙國!
但讓燕昭王更加生氣的是,趙王提出他可以將“晉陽”交給“秦國”,只要燕國將“中山”的一半交給趙國作為交換就可以了。
最后,在三方“友好”“真誠”“親切”“深入”的交談后,做出了如下決定。
燕國得到了“饒安”以及“馬陵”,成功的將自己的觸角深入到了中原腹地,成為了盤亙在齊國、趙國之間的一根刺。
從此,燕國真正的有了“南下吞并群雄”的勢。
它的國土呈一個t字型了。
而趙國則是得到了“中山”的三分之一,鞏固了自己在“中原”的地位。
秦國則是得到了晉陽等地
這塊土地倒是沒有什么,但這土地中有一片為“藺”,藺相如的藺。
在其余兩個戰場都結束了之后,楚國也終于頂不住了,因為楚王開始害怕了。
他害怕,自己如果再負隅頑抗,秦國會聯合魏、趙、燕,四國一起合盟攻打自己!甚至他害怕其余六國聯合在一起瓜分了自己!
為什么楚王會這么害怕?
因為楚國的地盤實在是太大了!
可以說,其余六國加在一起,都沒有楚國的地盤大
楚國啊當真是幅員遼闊。
昭襄王九年,春。
楚王求和。
作為“求和”的代價,秦國獲得了“上庸”以及“析”“宛”“鄧”等南陽郡的一部分。
而魏國則是得到了“徐州”“彭城”。
這次席卷天下的大戰中,受傷的只有韓、齊、楚三國,而剩下的四個國家則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強。
或許這就是“弱者恒弱”“強者恒強”的道理吧。
而在所有人都冷靜了下來,開始分析這一次戰爭了之后,眾多國君開始審視起來自己到底得到了什么,自己失去了什么。
這是第一階段。
在這個階段魏、燕、趙三國國君都沒有意識到什么。
緊接著,他們拋下了“自身利益”,僅僅是去看秦國得到了什么。
作為這次戰爭的發起者與最中堅的力量,秦國向西北、向東、向南全部都又擴張了一部分此時的秦國幾乎有四分之三的楚國那么大了!
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畢竟,就以往秦國的那點地方都能夠培養出來那么強大的秦國士卒,如今再次擴張
會發生什么呢?
誰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