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開始審視這一次的戰爭,之后,嘆氣聲、以及后悔的聲音漂浮在三國國都之上。
他們開始后悔了。
于是,隱隱約約松散的六國,再一次有了“合盟”的跡象。
這一次的合盟不同于之前的合盟,這一次沒有“叛徒”,所有的王都迫切的想要阻擋秦國繼續發展,都想要限制住這位明顯有著“龐大野心”的秦王
他們初步認識到了戰國大魔王的可怕。
昭襄王九年,春與夏之際。
獲得了戰爭的勝利后,秦王嬴稷再次開始大肆的分封群臣。
在戰爭中有亮眼表現的“白起”憑借著軍功封爵第十三等,而后拜上卿,為“軍司馬”,僅在太尉之下。
而“陳瞻”則是憑借著軍功再次進爵,封徹候。
這是軍功制度所能夠走到的一個巔峰了。
二十等軍功爵位制度,第二十等便是徹候。
更何況,陳瞻已然憑借著之前的功勞封“君”為“武安”,這是除卻“安國君”之外,秦國最頂級的封君了。
在“安國”之下,便是“文安”與“武安”,這兩個爵位更進一步便是“安國”了。
秦國內,無數的士卒都以封“武安君”為夢想。
就如同后世的“封狼居胥”一樣。
或許“武安君”本身這個爵位沒有那么高的地位,但是當陳瞻成為了武安君,那么武安君就有這樣的地位了。
而在暗中匍匐著隨時準備迸發的“攻陳之盟”,再次歡悅的慶祝著。
如果說上一次設立“左相”“右相”不是故意的話,那么這一次設立“軍司馬”便是一眼可以看出是故意的了。
“太尉”是一個國家的最高軍事長官,由陳氏的陳瞻擔任。
如今,王上特意設立一個“軍司馬”是什么意思?
不就是為了限制陳瞻,限制陳氏么?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朝堂上的人都能夠看出來。
趙國,邯鄲。
在看到了廉頗的強悍之后,趙惠文王如同得到了寶玉的窮人一樣,幾乎是想要天天炫耀。
他以一種幾乎稱得上是“飛速”的速度封廉頗為“信平君”。
這比原本歷史中的他封君提早了近三十年
而后,拜上卿,令廉頗掌管全國的軍事。
周赧王七年。
這位不算成功,但也不算太過于失敗的周天子,崩于“鞏”,但此時他的“崩”已然引不起任何的動靜了
人們并不在意他什么時候死了。
或者說
天下人已經不在意邦周什么時候凋零了。
——————————————————————
“昭襄王六年,王舉國以戰,得城三十,大勝而歸。——《秦書·昭襄王本紀》”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