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真的那么做,只怕最后您在青史中的聲名會”
嬴政只是微微一笑神色平和:“朕又何懼那些所謂的青史之名呢?難道他們再怎么說朕無能、昏聵,就能否定朕一統天下的功績么?”
他的笑聲爽朗:“朕不在乎。”
“一統六合這個名聲已經足夠了,始皇帝的稱號已經足夠了,日后諸多皇帝,有哪一個能夠越的過朕去?”
陳居聞言,只是嘆氣,而后再次開口說道:“臣,遵旨。”
這是始皇帝陛下的旨意,沒有人能夠拒絕。
始皇帝十三年的夏日,東巡的始皇帝結束了短暫的巡游,他回到了咸陽城,高高端坐在咸陽城的章臺宮中,俯視著這國土之上的臣民們。
后來的人們將始皇帝十三年稱為始皇帝年代最后的平靜。
原因很簡單,在最后的三年統治生涯中,始皇帝做了太多足以稱得上是“瘋狂”的事情,而這些瘋狂則是讓天下人詬病。
也是始皇帝在青史中搖擺不定、罵聲與稱贊聲并行的原因。
始皇帝十三年的冬日,大雪降臨,這或許是某種提示。
緊接著發生的事情,在史書上有明確的記載。
無論是秦書亦或者是新秦書,都是如此,始皇帝年的前十三年很平靜,沒有過多的記載,但最后的這三年時間,卻在史書上留下了太多的筆墨。
“始皇帝十四年,天大變。上令征徭,以修驪山皇陵,時征調者眾,達數百萬。”
“民盡哀嚎。”
“始皇帝十四年,赤地千里,天大旱,地龍翻身者數。”
“始皇帝十四年,秋九月,上令征役以修馳道,或遠征匈奴之備。”
“始皇帝十四年,冬臘月。”
“上以令,調天下之富而聚咸陽,曰:以天下之財氣以養秦之國運。”
“天下無有敢反者。”
“始皇帝十四年冬末,以公子扶蘇為太子,立之禮,以右相陳居為太子太師,教之。”
“始皇帝十四年冬末,上信徐福之言,予金銀數,令其往以尋仙,未果。”
“始皇帝十五年春,大旱。”
“太子以求開倉賑濟,上初不允,后允之,天下黔首得以存,于是感念太子恩德,以立太子廟,奉太子生養之德。”
“廟以立,香火者眾,人之稱則為“德”。”
“上大怒責令毀之,民不從。”
“后無果。”
“始皇帝十五年春末,上以責右相陳居,而罷其官。”
“太子求之,不從。”
“始皇帝十五年秋,查國之郡,事發,上大怒,令押至咸陽,待罰之。”
“始皇帝十五年冬臘月,上令咸陽學宮開,以舉士。擇其優者入朝為官,替之郡守。”
“共三十余人。”
“始皇帝十五年冬臘月二十九,上出宮巡獵,而病。后令太子監國,太子起陳居,以任右相。”
始皇帝十六年春。
扶蘇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