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似又回到了漢末時候的樣子一樣.
不,或許比漢末更加動亂,似乎可以比肩當年的春秋戰國時代了。
但百姓們的生活過的卻比春秋戰國時候要好的多,沒有人敢對百姓們太過于剝削——因為官渡有一個不朽的世家站在那里,靜靜的看著這世上的一切。
倘若有人敢做出對百姓太過剝削的事情,那個世家便會“站起來”,如同沉眠中被驚醒的猛虎,將那只敢于驚醒他的人迅速吃掉。
這也形成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割裂的諸侯們在某種程度上不再比拼自己的“軍事實力”有多么的強大,反而竭盡全力的在表述著自己的“政治理念”,彰顯著自己的“仁德”自己的“愛民”。
后世中對于這個階段“亂世”的研究層出不窮,但很奇怪又不怎么奇怪的是,研究“戰爭”或者說“軍事”方面的很少,大多數是研究這個階段所出現的“文化”“經濟”以及.“藝術”成就。
在這稱之為“隋末”的年代里面,涌現出了一大批后世卓越的文人、詩人、畫家、書法家,這個階段的文化璀璨無比,幾乎可以比得上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文化璀璨的巔峰”了。
這也是華夏大地在亂世中的第二個文化盛世巔峰。
與此對應的則是“科技”的發展。
在“炸藥”出現后,人們對于“熱武器”的研究就開始提上了日程,最開始人們只是用炸藥來當做開山裂石,挖鑿運河、以及修建一些工程的“工具”。
后來
當某位天才一樣的人物在使用“炸藥”的時候不慎炸傷了自己后,所有人都開始瘋狂了。
那是被稱之為“王屋之變”的一個尋常夜晚。
王屋是一個很普通的徭役,他在使用炸藥的時候因為沒有控制好分量,在極度的緊張之下,將炸藥扔到了人群當中
當時被炸藥所傷到的徭役有十幾個,這十幾個人在炸藥下幾乎沒有一個能活下來。
發現這件事情之后,這片地方的“割據諸侯”竇建德連夜趕來,然后安撫眾多徭役,順便展示了一下自己的仁德,給予了這些被炸死的徭役許多的“幫助”。
但在回去之后,竇建德就開始思考起來一個問題。
那些徭役的慘狀讓他心中恐懼的同時,也萌發出來了另外一個問題,如果這個炸藥不是扔到徭役之中,而是扔到了敵人的軍隊當中?
這會是一種怎么樣子的“慘狀”?
而若是真的能夠這般使用.他的軍隊又該有多么的所向披靡?
于是竇建德開始暗中研究起來“炸藥”在軍事上的利用,最后他研究出來了一種武器,叫做“火銃”,以及“火箭”。
不要誤會。
這個“火銃”并非是后世中所說的那種“火銃”,他的體積巨大,更加類似于后世的“火箭筒”那般,而且發射也不太穩定——但他的威力巨大,是一種合適的“威懾性”武器。
而“火箭”則是更加簡單,利用“弓箭”將炸藥射出去,射到敵人的軍隊當中,從而對敵人的軍隊造成巨大的影響。
這個時候造成的“影響”主要還不是傷亡,而是“震懾”,造成巨大的“爆炸聲”如同天雷降下,然后讓敵人的軍隊產生“嘩變”。
眾所周知,在戰場上,如果一方的軍隊產生了嘩變,那么這個軍隊基本上就可以等同于滅亡了。
踐踏、喪失戰斗力等等。
在火銃以及火箭研究出來之后,竇建德迅速膨脹起來,他甚至開始覺著“陳氏”不過是“螻蟻”,有“炸藥”的存在,他還用顧忌陳氏?
陳氏不過是區區螻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