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的經濟過熱現象已經引起了高層的重視。
按照一般經濟學理論來說,當區域經濟增長速度超過潛在增長速度6%以上時,就可以被認定為經濟過熱。
很明顯,現在青州的經濟增長絕對超速了。
一季度,青州市實際統計的gdp同比增長為48%,砍了一刀后公布了個39%,這都把上面嚇了一跳。
這已經不是過熱,這是高燒,都39度了!
經濟增長當然是好事,但投資過熱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問題:通貨膨脹,物價飆升;勞動力成本上升;環境污染;交通、治安壓力陡增……
據不完全統計,青州市周邊縣域鄉鎮,新建擴建的磚瓦廠就有二十余座,這個產業不需要多大的技術含量,村里有土地就能干。
新開業娛樂場所數以百計,因為娛樂產業是剛需,兄弟們賺了錢就得花,花不出去不舒服斯基。
先前并沒有計劃來青州投資的公司,比如汽車、建材、工程機械,都在爭搶落戶,生怕來晚了吃不到肉。
交通壓力增大,就必須修路,增加交通工具;
外來人口暴增,相應的要增加電力、消防、醫療、教育、治安方面的公共投入,又進一步加劇了經濟過熱。
涉及民生的行業,諸如餐飲、出租、房租、地產、技師等,以每月3%的通脹速度,已連續增長五個月,上個月甚至達到了3.5%,給普通民眾的生活成本帶來不小的壓力。
九十年代初期,國內就有過經濟過熱現象,當年某個省份地產暴雷,殷鑒不遠!
以往,應對經濟過熱的金融工具是加息、收緊貸款、控制和減少固定投資規模,但這些辦法對眼下的青州來說沒用。
因為目前青州的投資主力,是陳元生和宋喬安“拉來”的港資,人家不需要貸款,加息也不知道便宜了誰。
好在青州的經濟過熱是孤立現象,并非整個社會的普遍現象。
高層和省內協同,緊急出臺一系列政策,加大市場供應,抑制物價通脹,既要保證經濟增長的良好勢頭,又要保證基礎民生。
因為不管經濟如何高速發展,總有一批人享受不到時代紅利。
哪怕二十年后的某些大都市,都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生活在逼仄的房子里,拿著遠低于社會平均工資的收入。
高樓大廈、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不是誰都有資格享受的。
你總得讓那些月收入三五百的人活下去。
不過,經濟的超速發展,讓青州進了更多人的視野。
讓普通人在北上廣深之外,有了新的冒險選擇;
讓高學歷人才有了新的就業方向;
與此同時,青州也開始吸引國際視野,海外媒體在關注和報道大陸發展的時候,經濟增速最快的不再是某些沿海城市,而是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內陸城市。
在世界近代史上,其實不缺經濟奇跡。
比如萊茵河奇跡,是指二戰后德國的快速崛起。
漢江奇跡,韓國從六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三十年時間,國家生產總值增長200多倍,人均產值由100美元增長至美元。
日本經濟奇跡,從二戰后的1947年到1977年,日本用三十年時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香港、新加坡也都是二三十年發展起來的經濟奇跡。
改開以來,中國也在創造經濟奇跡,比如春天的故事。
實踐證明,只要海量資金砸下來,任何經濟體都能快速發展。
關鍵在于你能不能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