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五點,馮家的小院熱鬧起來。早飯已經做好,熱水也燒好了,連院子里養的那幾只雞也喂完了。
天剛蒙蒙亮,馮家的兩個孩子還在呼呼大睡時,馮塘和黃秋瑩也起床了。
“媽,你這么早就起來了?怎么沒多睡一會兒啊。”
黃秋瑩心里過意不去,老太太年紀不小了,在鄉下就一直操勞,到了城里,沒享一天福,反而天天為他們一家子洗衣做飯,實在是太辛苦了。
“哎,年紀大了哪兒有那么多覺啊,根本睡不著。”
馮母笑著道:“你們又要上班,又要讀書,時間金貴著呢。我身體好,閑不住,不找點事兒做,非閑出毛病來不可。”
黃秋瑩心里感激,她婆婆雖然大字不識幾個,但是懂得的道理一點也不少,至少在教育孩子這方面,非常優秀。
馮塘家里兄弟姐妹四人,日子過得都不錯。家里兩個中專生,一個高中生,只有小妹年紀小,才上中學。
這在鄉下可是非常少見的。
“媽,謝謝你啊。”
“謝啥,要說謝,也該是我謝謝你。”馮母說話有濃重的鄉音,但是這聲音聽在黃秋瑩的耳中,卻是極為親切的。
大概幾個月前,馮塘給家里寫了信,希望馮母能來京市,照顧兩個孩子一段時間。他還特意給大哥,二妹各自寫了信,并且寄了很多學習資料過去。
馮大哥和馮家二妹收到信后,也給了積極的反饋,兄弟姐妹間的默契早已養成,雖然話沒有說透,但是一切盡在不言中。
馮大哥和馮家二妹收到復習資料后,紛紛將自己的課本又翻了出來,提前大半年開始復習,等到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馮母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二兒子早就收到消息,這才有了后面的事情。
馮母沒有什么文化,但是她知道學習和讀書很重要,小兒子和小兒媳還想著家人,遇到事情了,知道和兄弟姐妹通氣,互幫互助,她心里是十分高興和感激的。
當父母的,不就是希望看到孩子們能手足相助,相親相愛嗎?
所以她自己寧愿吃糠咽菜,也要咬著牙供幾個孩子讀書。
“媽,你謝我干啥,這還不是我們應該做的。要是沒有你堅持,馮塘哪有今天。”
這話不假。
馮家人在村里,幾乎是笑柄一樣的存在,鄉下日子本來就很艱難,馮家因為要供四個孩子上學,所以更難更窮,一年到頭吃不到一點葷腥,衣服都是補丁摞著補丁。
提起馮家,村里人說得最多的話就是,飯都吃不上了,還有心思上學,真是閑的。
可是這種聲音,在馮塘和他大哥畢業以后,戛然而止了。
哥倆畢業以后都有了穩定工作,進了城,成了讓人羨慕的工人。一個月好幾十塊錢,娶了同樣吃供應糧的城市媳婦,還能往家進而寄錢貼補父母了,直到這個時候,村里人才發現馮父馮母才是真正有大智慧的。
在這個年代,有這種覺悟的人可是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