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個問題,公孫妙善并無波瀾,只平淡的把玩著手中玉尺。“朝內無法立足,不代表朝外也無法立足。
且不說昔夏,便是如今的列國也不缺藩王與諸侯。任何時代,它們都是皇權能否穩固的重要因素。
自打昭帝明令,朝廷不納學宮之子。各州各地的藩王與諸侯呢?他們卻巴不得將之盡皆收為幕僚。
這也是為何天下學宮雖在梁境,其內學子會卻分散各國入仕的緣由。”
“不!應當不僅僅于此。”
司徒嫻韻正欲開口言語,姜云裳卻已順著她的話接了下去。“昭、康二帝拒納學宮之子入仕,原本平衡的局面便會被打破。
昔夏多以孝廉、舉薦、蔭襲、世祿與茂才入仕。沒有了學宮派的制約,世家與勛貴逐漸做大,直至與皇權分庭抗禮。
也正因為如此,直至英宗,昔夏的皇權已難達地方。政令出不了京城,明宗不甘而欲求改制,最終才導致九王齊反,夏朝崩塌……”
“為謀民望,到底還是動了世家與勛貴的利益。當他想要再納學宮之子入仕,卻發現他們早已被各世家與藩王所收納。”言罷,司徒嫻韻由衷的輕嘆了一聲。
徐平要和武成乾瓜分大梁,除了篡權得名正言順,掌控舊朝還需要手底下有大量的能人異士。以自己對他的了解,論及謀取天下,但凡局勢趨于穩定,早晚有一天他會與天下學宮翻臉。
要么學宮解散,要么出兵討伐。
就如今,天下學宮已傳承千年之久。這其間不乏欲將它除之后快的君王,但它依舊留傳至今。
以公孫妙善的傲氣,多半也不會退讓。對此,她自己恐怕早已猜到……
念及此處,司徒嫻韻只是緩緩低頭,也不再言語。
大堂內的叫好與喧嘩依舊,而四樓雅間內的氣氛卻頗為壓抑。
過去許久,徐平端起酒杯一飲而盡,想要再續,卻又將之放下。“求學不論高低,每個人都有其能力所在,只看如何發掘。
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師尊建議我從學堂中培養班底,還是搭臺廣招天下賢才?”
“以你如今的民望,要想搭臺招賢,收效甚微。”公孫妙善的神色依舊平靜,似乎并沒有因為先前的對話而影響心情。“依為師之見,你想法不錯,雖耗時頗久,隨同你起始于微末之人卻更易掌控。
徐平,譬如你帳下的唐禹、陸崢之輩,能力雖然不小,用起來卻沒有郭子韜、許陽等人順手吧。”
“不妥,我早前不是與你說……”
“莫要急!”司徒嫻韻話未說完,徐平卻已擺手打斷。“師尊,沒有門檻雖易挖掘,卻難保不會生亂。懂得多了,心思也會變多。如此大的體量下,難保不會出幾個點子王。”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