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菲科特自己都是這樣想的,可想而知底層的工人們又會是怎樣一種想法。
這也使得珀菲科特需要更多的考慮如何改善底層民眾的生活,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從而讓北境的社會結構更穩定一些。
在她構思這些時候,她首先想到的自然還是自己之前體察民情時想到的暖壺,這個東西對于普通人來說真的算是一種生活必需品了,在供暖普及之前,它對于普通人來說有著非常大的意義和作用。
所以珀菲科特沒有猶豫,很快就下令設立一座新的工廠,在生產暖壺的同時,也生產另一種直接在里面燒炭的暖爐。
這兩種東西都不復雜,只需要有原材料,然后進行簡單的機械加工即可,甚至于哪怕是手工制造也能把東西敲出來。
所以在珀菲科特下令之后沒過多久,經濟實惠又簡單好用的暖壺和暖爐就出現在了切諾伯格的市場上,并且一經上市就受到了熱烈歡迎,銷量更是火爆。
甚至于被珀菲科特扶植的謝爾比家族都開始做起了往其他地方走私這種暖壺和暖爐的生意,由此可見這兩款產品的火爆程度。
事實上這也不算稀奇,畢竟這東西是真的有實際需要,而剛需往往是最賺錢的生意。
通過暖壺和暖爐賺來的錢,珀菲科特并沒有把它們投入自己的金庫,而是拿來給切諾伯格的底層民眾改善民生。
比如她投資設立的居民醫療點,雖然只有一兩個醫學院剛畢業的醫師學徒,但他們給這些底層民眾治療一下頭疼腦熱的小毛病還是沒有問題的,而且花費也不大。
至于說設立小學普及教育,那就更不用提了,都是應有的套路。
要說珀菲科特有什么特別創新的地方,或許租衣局算是一個特色。
盡管珀菲科特對自己的奢侈生活并沒有太在意,但她和普通人之間巨大的生活差異,卻讓她還是很在意的。
這不僅僅是關系到她的統治是否穩固,也關乎到她所制定的北境計劃是否能夠順利執行。
民眾的生活困苦,也就意味著他們需要將更多的精力和收入花在維持日常生活開支上,這樣一來他們用于建設的精力和投入就會減少,同時也會降低勞動效率。
試問,是一個三餐溫飽、衣食無憂,收入豐厚的人工作積極性高?還是一個一日兩餐、饑寒交迫,收入連家人都養不活的人工作積極性高?
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想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這種好事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且馬兒想要跑得快還真不能吃草,而是要吃炒黃豆、吃精料,要比人吃的還好。
換到工人身上,也就是珀菲科特需要保證工人能夠吃飽、穿暖,同時收入可以養活一家老小,最好是收入還能有一點結余來改善生活,這就是最完美的狀態了。
讓工人吃飽穿暖很好理解,畢竟在極寒的末日之下,吃不飽、穿不暖,那是真的會死人的。
為了保護自己好不容易拯救下來的寶貴人口,珀菲科特也不可能讓他們消耗在饑寒交迫上。
至于說收入……雖然末日到來之后,她可以采取配給制度,干脆不給工人發工資了,但配給制度也是同樣的在支付勞動報酬,只不過支付形式發生了變化而已。
就像她穿越之前的童年時代所經歷過的票據時期一樣,那個時候不用錢而是用各種票證,這其實也是變相的一般等價物,它一樣是勞動報酬。
所以錢并不是關鍵,而是勞動獲得的勞動報酬,能夠做到養家糊口。
至于說要給工人留改善生活的結余,這其實是另一種促進其勞動積極性的管理手法。
因為對于底層勞動者來說,他們如果每個月辛勤勞動所獲得的報酬只夠養家糊口,只夠把一家人的肚子填飽,那他的生活無疑是看不到變好的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