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五年(188年),朝廷正式任命劉虞為幽州牧。并下詔發南匈奴兵,跟隨劉虞討伐張純。結果南匈奴發生內亂,單于被殺。[30][41]劉虞到達薊縣,精簡了部隊,廣泛布施恩惠,派遣使者告峭王等人朝廷將寬大處理,可以免除他們犯下的罪責,又懸賞通緝張舉、張純二人。丘力居等人聽說劉虞到了,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溝通歸附之事。張純二人逃到塞外,其余的也或降或散。公孫瓚擔心劉虞立功,暗中派人在途中暗殺這些使者。外族得知此事后,便繞道到劉虞處。[6][29]
中平六年(189年)三月,張純被手下王政殺死,首級被送到劉虞處。[4]漢靈帝劉宏派使者升劉虞為太尉,封容丘侯。[5]劉虞先是推讓,并舉薦衛尉趙謨、益州牧劉焉、豫州牧黃琬、南陽太守羊續擔任此職,但劉宏最終還是拜劉虞為太尉。[6][8]
永漢元年(189年),董卓專權,派使者授予劉虞大司馬,進封襄賁侯。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拜劉虞為太傅,召他入朝任職。但因道路阻塞,任命竟不能夠到達。[11]
過去幽州因為地處邊疆,與異族接壤,每年開支很大,常常要用青、冀二州的兩億多稅收來補充幽州財政。當時因戰亂交通斷絕,無法調度金錢。劉虞在幽州追求寬政,勸導百姓種田,并在上谷與外族互市,還發展了漁陽的鹽鐵業,百姓熱情高漲,糧食豐收,一石谷只賣三十錢。青、徐的士人百姓為避黃巾之難,來歸附劉虞的有百余萬口,劉虞都收留撫恤,為他們安排就業,流民們都像回到了家一樣。劉虞雖為上公級的高官,但天性愛好節約,穿著破舊的衣服,一頓飯都不吃一道以上的葷菜。遠近原本作風奢侈的豪族,都被他感化而改變風氣。[9]
公孫瓚奉命征討烏桓時,受劉虞的節度。公孫瓚只注重自已的部隊強大,放任部曲侵擾百姓,而劉虞注重仁政,很關愛百姓,于是與公孫瓚之間逐漸出現了矛盾。
當時,天下群雄起兵討伐董卓。議者認為,漢靈帝劉宏失道,致使天下叛亂。漢獻帝劉協年幼,是賊臣董卓所立,遠在長安,又不識母氏所出。關東和長安遠隔關塞,不知存亡,天下心無所歸。而幽州牧劉虞宿有德望,是宗室中最賢明的,袁紹、韓馥等人便準備擁立他為皇帝。[13][38]
韓馥為立劉虞為帝,寫信給袁術說當今天子不是孝靈皇帝劉宏的兒子,自已打算依照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誅廢少帝劉弘迎立代王劉恒故事;又稱劉虞的功德治行,華夏少二,當今公室枝屬無人能比得上他。還說:“過去光武帝距離長沙定王五世,以大司馬領河北,耿弇、馮異勸他即尊號,卒代更始。如今劉公(劉虞)是東海恭王(劉彊)的后代,與恭王也相隔五世,他以大司馬領幽州牧,這就和光武帝的情況相同。”當時有四星會于箕尾,韓馥聲稱有讖語說“神人將在燕分。”又說濟陰男子王定得到玉印,文曰“虞為天子”,還說見到代郡出現兩個太陽,是劉虞代立的征兆。[31]
初平二年(191年)春季[39],韓馥、袁紹派前樂浪太守甘陵人張岐等人帶著提案,勸劉虞稱帝。劉虞正色厲聲呵斥張岐等人道:“你怎敢出此言!如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我受重恩,卻不能盡忠孝之道,未能竭命清雪國恥。還望與諸州郡忠烈義士戮力向西,迎回幼主。諸君各擁州郡,應該盡忠王室,豈能如此心懷逆謀,玷污忠臣呢!”袁紹等人又勸劉虞領尚書事,承制封拜,劉虞不聽,欲圖奔往匈奴以斷絕關系,袁紹等人才作罷。但劉虞仍與袁紹他們聯合。之后,劉虞奉職修貢,對朝廷更加恭肅;各國各族向朝廷進貢,道路不通,劉虞都幫他們送到京城。[13][31][40](另一說,韓馥等人請劉虞領尚書事,劉虞將使者收斬。[13])
當時,漢獻帝劉協身在長安,劉虞派田疇與鮮于銀出使長安。劉協想要東歸,見到田疇等人后非常高興。當時劉虞的兒子劉和在皇帝身邊做侍中,于是劉協派他偷偷地潛出武關,去找劉虞讓他帶兵來救。劉和途經南陽,向后將軍袁術說明天子之意,結果反被袁術扣留。袁術派遣別的使者去找劉虞,說要一起派兵西進迎接天子。劉虞于是派遣數千騎兵到袁術那里,而袁術竟自已留下不予派遣。
起先,公孫瓚看出袁術耍詐,堅決制止劉虞派兵,而劉虞不聽從,公孫瓚就偷偷派人勸袁術扣留劉和,并吞并劉虞派去的部隊。劉虞得知后,與公孫瓚間的仇怨就更深了。不久,劉和找機會從袁術那逃跑北上,結果又被袁紹扣留。當時,公孫瓚已經多次被袁紹擊敗,還不斷地進攻。劉虞嫌公孫瓚過于窮兵黷武,怕他成功后就不好控制了,于是不許他再次出兵,并稍稍削弱了他的權限。公孫瓚大怒,屢次違反命令,又開始侵犯百姓。劉虞準備賞賜給游牧民族的物品,多次被公孫瓚搶奪,劉虞不能制止,于是上報朝廷訴說公孫瓚掠奪百姓的罪行,公孫瓚也上表告發劉虞辦事不利,兩人相互指責,朝廷也無力處理。公孫瓚在薊縣大城東南修小城,與劉虞相近。劉虞幾次邀請公孫瓚,他都稱病不來,于是劉虞密謀征討他,先把這事告訴東曹掾魏攸。魏攸說:“如今天下引領,把您當作希望。謀臣爪牙,不可缺少。公孫瓚的文韜武略足以依靠,即使有小惡,也當暫且容忍。”于是劉虞停止動手。一年后,魏攸病死,劉虞又打算討伐公孫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