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四年(193年),劉虞糾合諸屯兵,共計十萬人,進攻公孫瓚。臨行前,從事程緒脫下頭盔,向劉虞諫言:“公孫瓚雖然有過錯,然而罪名并未確立。明公不事先告知,敦促公孫瓚改弦更張,而兵起蕭墻,這并非國家之利。加上勝負難以預料,不如休兵,以武力逼迫其就范。公孫瓚必定悔禍謝罪,這是所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劉虞以程緒大戰當前提出異議,擾動軍心,于是殺他示眾。劉虞告訴士兵:“不要傷害其他人,只殺一個伯圭(公孫瓚)就行了。”劉虞手下從事公孫紀,平時因為同姓被公孫瓚厚待,趁夜跑到公孫瓚處告發劉虞的計劃。當時,公孫瓚的部眾都散布在外面,公孫瓚自覺不敵,本想逃走。結果劉虞的士兵不善于作戰,又愛惜百姓的房屋,下令不許焚燒城池,一時間竟攻不下來。公孫瓚于是召集精銳勇士數百人,順風縱火,火燒劉虞軍營,趁勢突襲。劉虞遂大敗,向北逃至居庸縣,又打算召烏桓、鮮卑來救自已。公孫瓚追擊,三日城陷,抓住了劉虞,把劉虞和他的妻小帶回薊縣,仍讓他做傀儡管理州中事務。正趕上朝廷派使者段訓來增加劉虞的封邑,讓他掌管北方六州的事務,并拜公孫瓚為前將軍,封易侯,假節督幽、并、青、冀四州。公孫瓚趁機誣陷劉虞之前與袁紹合謀要當皇帝,脅迫使者段訓將劉虞斬首。故常山相孫瑾、掾張逸、張瓚等忠義憤發,相繼前來看望劉虞,大罵公孫瓚,結果都被殺害。公孫瓚將劉虞的首級送到京都,半路被劉虞的故吏尾敦劫走安葬。劉虞在北方很得人心,他死后,幽州及流亡至此的百姓都痛哭流涕。
劉虞死后,其舊部鮮于輔、齊周、鮮于銀推舉閻柔為烏桓司馬,與公孫瓚部將鄒丹戰于潞河之北,斬殺鄒丹等四千余人。之后,烏桓峭王迎接劉虞子劉和,與袁紹軍在興平二年(195年)破公孫瓚于鮑丘,殺二萬余人。
同樂共恤
《吳書》記載,劉虞為人低調,禮賢下士,和鄉親們同甘共苦,吃住一樣,從不以自身名位搞特殊化,鄉里百姓都愿意聽劉虞的話。當時鄉親們有了糾紛,都不去找地方官,而是找劉虞決斷,劉虞處理合情合理,因此人們都尊敬地接受劉虞的決斷,從不記恨劉虞。曾有一個人丟了牛,他家牛的骨體毛色和劉虞的牛很像,就以為劉虞的牛是自已的牛,劉虞便把牛給了他。后來他的牛找到了,才知道錯怪了劉虞,于是回去向劉虞道歉。
災害不生
《英雄記》記載,劉虞曾擔任博平令,在任期間治正推平,高尚純樸。博平境內盜賊絕跡,災害不生。當時博平附近的縣鬧蝗災,但這些蝗蟲到博平界,竟然飛過而不入。[28]
清靜儉約
《魏書》記載,劉虞在幽州清靜儉約,用禮義教化百姓。漢靈帝劉宏時,南宮損壞,朝廷下令升遷到州郡的官員,都要交錢幫忙治宮,或一千萬,或二千萬。當時富者要么自掏腰包,要么征收民脂民膏來應付;清貧謹慎者拿不出錢,有的甚至為此自殺。劉宏知道劉虞清貧,因此特不讓劉虞出錢。[7][28]
節儉之疑
《后漢書》記載,劉虞初時以簡樸著稱,帽子舊了也不換,打上補丁再戴。等到他遇害時,公孫瓚派兵搜他的家,卻發現他的妻妾都穿著很高檔的服飾,當時人們因此懷疑他的簡樸品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