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烏孫,不得歸還。
一句話就已經把楊奉的命運給注定了。
烏孫和匈奴幾乎一樣都是游牧民族。
之前在西域的時候,還有一些城池,但是自從被段羽擊敗之后,烏孫便消失在了北匈奴的大草原上。
之前呼廚泉多有匯報過烏孫的近況。
而匈奴也在北方草原上和烏孫多有交戰。
類似于游牧民族,想要在一兩場乃至于多場的戰役上勝利很簡單。
但如果說要是連根拔除的話,那就太難了。
游牧民族就是這樣,打不過就可以跑,而游牧民族的高機動性又注定了他們只要是跑,那就沒法再追。
漢軍依賴的是補給線。
一旦補給線拉的太長,就根本沒有辦法做到長時間作戰。
楊奉想要破烏孫,除非是有段羽這樣的本事。
但楊奉沒有。
這一道命令下來,楊奉就相當于被流放了。
不過楊奉依舊什么都不敢說。
這已經是給楊奉留了一條生路了。
如果真有什么不滿,那恐怕連生路都沒有了。
“臣,領命。”楊奉聲音顫抖的說道。
一拉一打,這就是段羽的態度。
對于楊彪,段羽留了一線。
對于楊奉,段羽也留了一線。
“郭鴻。”段羽看向了站在三公九卿之后,自從到了洛陽擔任鴻臚寺卿的郭鴻。
“臣在。”
身著朝服手持笏牌的郭鴻上前了一步沖著段羽拱手施禮回應。
“任鴻臚寺卿郭鴻為司隸校尉一職。”段羽毫不猶豫的說道。
聽到此話的郭鴻頓時眼前一亮,然后連忙拱手行禮道:“臣郭鴻遵命。”
不是領旨謝恩。
而是遵命。
領旨謝恩,領的是圣旨,謝的是皇恩。
此時用在段羽的身上顯然不合適。
而且這也不足以表達郭鴻的立場。
但遵命就不一樣了,立場鮮明,遵的是段羽的命令。
天下士族,說是一家,但是在地域上卻有極為鮮明的劃分。
天下士族以潁川士族為首。
而潁川士族,又以潁川四大士族為首。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潁川的地利原因。
潁川靠近洛陽,所以在選拔人才的時候,自然越是貼近的地方越是有優勢。
這叫近水樓臺先得月。
就如同大漢之初都城在長安一樣,那個時候興起的是關內的士族還有世家。
但是當東漢的國都遷徙到洛陽之后,那些曾經依仗著地利優勢而發展起來的家族則是開始逐漸的落寞。
除了潁川士族之外,還有關內士族,荊州士族,徐州士族,冀州士族。
這些士族在同朝為官的時候都結為鄉黨相互維護鄉黨的自身利益。
這也是東漢黨錮的原因之一。
長安在關中。
潁川士族在這里可以說是身在異地他鄉,肯定斗不過關中士族。
當今的三公,楊彪,宋則,韋端。
還有九卿這些全都是關中士族出來的。
段羽這一舉動,除了將潁川士族引入之外,也是在告誡關中士族,天下不只有關中。
當然,單是郭鴻一人并不夠。
因為郭氏在潁川并非是四大族。
所以,段羽又將目光看向了荀攸。
“荀攸升任尚書令。”
“臣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