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休息】
【今日休息】
【今日休息】
【今日休息】
【今日休息】
.................................
張遼(169年[169]—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聶壹的后人。[168]張遼年少時為雁門郡吏,中平五年(188年),被并州刺史丁原召為從事。入京后,先后隸屬于何進、董卓、呂布,為騎都尉。興平元年(194年),從呂布攻曹操于兗州。后與呂布奔徐州,領魯相。呂布敗亡后,張遼率眾降曹操,任中郎將。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戰中,數有戰功。戰后,奉命平魯國諸縣,又收降地方豪強昌豨于東海。從征冀州有功,行中堅將軍。又獨領一軍攻占趙國、常山以及海濱地帶,升蕩寇將軍。建安十二年(207年),隨曹操征柳城。于白狼山之戰率領先鋒大破烏桓,并斬殺烏桓單于蹋頓。次年,以靜制動平定軍中謀反。次年,擊滅江淮軍閥陳蘭、梅成。后進駐合肥。[166]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將士[170],襲擊東吳十萬大軍,[171]一直沖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172],令吳軍崩潰。[173]在東吳撤軍時,張遼率領追兵,大破孫權、甘寧、凌統等[174],差點活捉孫權。[175]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張遼止啼”成為流傳千古的典故。[1]戰后,升征東將軍。曹丕即位后,轉為前將軍,受封晉陽侯。黃初三年(222年),帶病率軍攻吳,破吳將呂范。不久病卒于江都,謚曰剛侯。張遼為歷代所推崇,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張遼出生時,塞外的胡人已經在檀石槐的統治下而變得非常強盛。因此,張遼所在的雁門郡經常遭到胡人的殺掠洗劫[3-5]。熹平六年(177年),雁門郡的軍民曾與一些匈奴人聯合反攻檀石槐,卻大敗而還,死傷慘重[6]。張遼自幼就經歷了大量的邊塞戰亂,少年時便成為雁門郡的郡吏。[7]中平五年(188年)三月,并州刺史張懿在抵御胡人的進攻時,戰敗被殺。[8]繼任為并州刺史的丁原因為張遼武力過人,召其為從事,命他帶兵趕赴京城,去接受大將軍何進的領導。大將軍何進又派遣張遼前往河北募兵。張遼在河北共募得千余人,然后,返還京城向何進復命。[9]何進被宦官所殺。憤怒的將士們攻殺宦官。[10]幸存的宦官劫持漢少帝。最終,董卓立下了救駕的大功,回京后,便掌握朝中大權。[11]由于何進已死,張遼作為大將軍何進的直屬部下之一,便像何進的其他部屬一樣,統兵從屬于董卓。后來,董卓敗亡。張遼統兵從屬于呂布,遷任騎都尉。[12]由于涼州軍人是董卓舊部,主持朝政的王允打算削弱涼州軍人的權力,于是,涼州軍人在李傕、郭汜、樊稠的帶領下紛紛造反,攻打長安,擊敗呂布,殺死王允。張遼跟從呂布向東奔逃。在兗州,呂布集團又吸收了陳宮等人,并在此處鏖戰曹操,戰事持久而慘烈。呂布集團曾數次戰勝曹操,一度將曹操打得僅剩1萬余士兵[14]。后因蝗災大起而各自罷兵[14]。休整之后,曹操擊敗呂布。張遼又隨呂布前往徐州。建安元年(196年),呂布奪取徐州,自領徐州牧。[15-16]張遼領職為魯國的國相,時年二十八歲(古代用農歷記錄虛歲。農歷的28歲為公歷的27歲)。[17]建安三年(198年),呂布的部下奉命用金子購買軍馬,但在途中,金子都被劉備軍隊抄掠走了。張遼雖然與關羽交好,但依然奉命出戰,與中郎將高順一起攻打劉備軍隊。劉備向曹操求援,曹操便派遣夏侯惇救援劉備。高順、張遼先是共同擊敗夏侯惇,隨后又共同擊潰劉備。[18-19]此前,曹操正在親征張繡。[20]在高順、張遼擊潰劉備之后[18-19],曹操停止攻打張繡,轉而東征徐州。呂布親自固守下邳城,被曹軍包圍。[21]
建安三年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呂布的嫡系將領侯成、宋憲、魏續三人綁縛陳宮向曹操投降,并打開城門使得曹操軍隊急速沖入下邳城。[22]然后,曹操使呂布徹底破滅于下邳城中。[23]然后,張遼率領自已的軍隊[13]歸降曹操(同一時期,至少有5篇類似的史書記載可以共同論證,張遼的投降時間晚于呂布的下邳破亡[24-28]。《資治通鑒》記載,在曹操對下邳城內的投降者們以禮相待之后,張遼率軍投降[29])。曹操將張遼拜為中郎將,并賜爵關內侯。[24]而張遼的魯國國相的職務則由畢諶來接替。[25]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爆發。袁紹首先派兵襲擊白馬。曹操依荀攸之計,親率軍隊救援白馬,張遼與關羽作為前鋒,擊破顏良軍隊[30]。在官渡之戰的數次戰斗中,張遼數有戰功,遷裨將軍。[31]
動漫游戲版張遼(25張)同年十月,袁紹主力潰敗后,曹操另派曾經領有魯國的張遼去安定魯國諸縣。[32]這是因為曹操的兗、豫之地在袁紹大舉攻曹之時,有非常多的郡縣投靠了袁紹。
建安六年(201年),張遼與夏侯淵同圍昌豨于東海郡,歷經數月,糧秣將盡,眾人商議都認為應該引軍而還。在“眾議還”的氛圍中,唯有張遼看出昌豨有動搖之心,于是向夏侯淵說:“這些天以來,每當我巡視圍城的軍情時,昌豨就兩眼盯著我看。而且,他的士兵所發射的箭日益稀少,此種跡象必定是因為昌豨心懷猶豫,所以才沒有力戰。我希望能挑試一下他,并與之洽談,倘若可以成功誘使昌豨投降,豈不是更好嗎?”[34]于是,張遼派遣使者向昌豨傳話:“曹公有命令,讓張遼來對你傳達。”昌豨果然走下來與張遼對話。張遼便說:“曹公神武,正在用他的美德感化四方,先歸附的可以受大賞。”于是昌豨便答應投降。張遼知其肯降,于是只身上三公山,入昌豨家中,并拜候其家人。昌豨見張遼如此坦誠相對,心中歡喜,便隨之往見曹操。[35]曹操先遣昌豨返還東海郡。隨后,曹操便責備張遼道:“只身赴敵巢穴,這不是大將所為。”張遼拜謝了曹操的關懷,又根據當時的形勢,回答道:“憑著明公威信著于四海,我張遼拿著圣旨,昌豨必然不敢害我。所以我才這么做。”[36]通過張遼的成功勸降[37],東海郡在此后保持了長達5年的平靜。此時,黃河以北的袁氏勢力依然強大。直到5年之后,曹操平定了冀州并打垮了袁氏,統治東海郡的昌豨才再次發起叛亂。[38-39]從攻袁氏建安七年(202年),張遼從討袁譚、袁尚于黎陽時,累有功勞,行中堅將軍。[40]建安八年(203年),曹操攻袁尚于鄴城,袁尚堅壁守壘,曹軍久攻不下。因此曹操采納郭嘉之計讓二袁自行內斗而先還許都,同時令張遼與樂進攻拔陰安,把當地百姓遷移到黃河以南。[41]建安九年(204年)二月,袁尚再次攻打袁譚[150],張遼再次跟從曹操攻打鄴城。[41]袁尚回軍救援鄴城,被曹操所破。袁譚趁機奪取了原屬袁尚的冀州東部。
建安九年(204年)八月[151],鄴城被攻破后,張遼獨領一軍向北攻占趙國、常山二郡(“徇”的含義是攻占[157-159]),曹操親率主力向東攻打袁譚。張遼招降了那些靠近太行山邊緣的諸多賊眾及黑山軍的孫輕等,此后,張遼跟從曹操攻擊袁譚。[42]建安十年(205年),袁譚敗亡后,張遼獨領一軍攻占沿海數郡的海濱地帶,攻破遼東軍閥公孫度所置的營州刺史柳毅。[43]又與長廣太守何夔合兵平定了矣平的從錢等人[44]。建安十一年(206年)[156],收復東萊郡諸縣后的張遼引軍還鄴城。曹操親自出城迎接,邀請張遼同乘一輛車,并任命張遼為蕩寇將軍。[43]張遼再次獨領一軍攻打荊州,平定江夏諸縣,引軍還,屯兵在臨潁縣,受封為都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要征討在柳城的袁尚、袁熙與烏桓。張遼進諫:“許都,是天子所在的地方。現今,天子就在許都,曹公北征甚遠,若劉表派遣劉備攻擊許都,占據它而號令四方,明公您大勢去矣。”曹操推測劉表必不能任用劉備,于是,大軍出征。
八月,曹操帶領先鋒部隊登上白狼山,突然與敵兵遭遇。敵人的數量很多。當時,曹操軍隊的主力重兵還在后方,尚未到達前線,而曹操身邊只有少量的軍隊。曹軍將士們希望等待后續部隊,并對當前的危險局面都感到恐懼。
在“左右皆懼”的曹軍氛圍中,張遼力排眾議,反對畏敵不前,極力勸說曹操應當趁著胡虜的陣勢不整,立刻進行交戰,而不是等待后援。張遼勸戰時的語氣非常振奮。曹操十分欣賞張遼的雄壯斗志,又看見烏桓的軍隊尚未排好戰斗陣形,于是,采納了張遼的建議。曹操親自將自已所持的麾,授予給張遼暫用,于是張遼與張郃[145]、曹純[146]等人攻擊敵軍,并臨陣斬殺了以驍武著稱的烏桓單于蹋頓。[49-50](曹操“自以所持麾授遼”。《淮南子·主術訓》:“軍之持麾者,妄指則亂矣”,說明,“持麾”的作用在于“指”,張遼負責白狼山之戰的臨陣指揮。[51-52]《魏武軍令》:“麾前則前,麾后則后,麾左則左,麾右則右。不聞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斬”,說明,曹軍各部的進攻方向、進攻時機全由張遼決定[53-54]。)此役,雖然敵眾我寡、左右皆懼,并且,“蹋頓又驍武,邊長老皆比之冒頓”,但是,烏桓的軍陣當時還沒有排列整齊,張遼極力主張迅速進攻,終于,其疾如風,虜眾大崩,胡、漢降者二十馀萬。
白狼山之戰是漢人擊敗胡虜的重要一戰,張遼也因此名聲卓著。唐朝的昭文館大學士甚至將張遼與衛青、霍去病相提并論,于是有詩句寫在《登長城賦》:“衛青開幕,張遼辟土,校尉嫖姚,將軍捕虜。”
建安十三年(208年),當時,荊州尚未安定,人心尚未歸附。曹操在那一年,重新組建了許多軍隊。張遼率領其中一支新組建的軍隊,屯駐于長社。軍隊臨出發之際,軍中忽有謀反者起事騷動,在夜間,驚亂起火,全軍盡受其擾。此時,張遼經過審時度勢,對左右說:“不可亂動。這一定不會是全營盡反,必然是那些制造叛變之人,想藉此騷動去惑亂眾人而已。”于是,張遼傳令軍中,只要不是謀反者就安坐勿動。而張遼則帶領親兵數十人,守立于陣中。情況逐漸穩定下來,不久,在軍中查出并擒獲了制造動亂的首領,并將其肅清殺死,徹底挫敗了軍中夜叛。[56]此事被《通典》評價為:“張遼審計,立擒賊首,亦同料敵之義。”
赤壁之戰時,曹操徙趙儼為都督護軍,督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建安十四年(209年),曾經“聚眾數萬在江、淮間”[148]的江淮豪強陳蘭、梅成占據灊縣和六縣(今本《三國志》此處作“氐六縣”,據《資治通鑒》及《考異》所引繁欽《征天山賦》等更正,其中灊于本傳下文亦有,六縣即六安縣)叛亂。[162-163]曹操于是遣于禁、臧霸等去討伐梅成,又遣張遼督領張郃、牛蓋等去討伐陳蘭。當時,于禁的軍隊率先到達,梅成詐降于禁。于禁中計,輕率地回軍。梅成旋即復叛,帶其軍眾投奔陳蘭,二人又率眾轉入灊縣之山中自守[160],占據了地利。灊縣的山有天柱山(在今安徽省潛山市[161]),高峻約有二十馀里,道路險狹,陳蘭等眾避于其上,山下進軍難通。張遼意欲進入天柱山追剿敵軍,諸將皆說:“此山道路險惡,我軍兵少,很難可以深入用兵。”張遼卻說:“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只有勇者可以前進)。”于是進至山下安營,起兵上山攻擊,終于斬下陳蘭、梅成首級,盡虜其眾。曹操論諸將功勞,說:“登上天柱山,踏過險峻,成功討取陳蘭、梅成,都是蕩寇將軍張遼的功勞。”于是增其邑,假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