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休息,明早寫】
。。。。。。。。。
閻柔(生卒年不詳),燕國廣陽(今北京市附近)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年少時曾被烏桓、鮮卑俘虜,后來卻得到他們的信任,殺烏桓校尉邢舉,取而代之。[6]劉虞死后,閻柔被鮮于輔等人推舉為烏桓司馬,聯系烏桓、鮮卑為劉虞報仇,和公孫瓚對抗。[2]在官渡之戰時歸曹操,拜護烏桓校尉,對曹操討伐烏桓有功,賜爵關內侯。[5]曹操待其如子,曹丕也視其如親兄弟。閻柔坐鎮北方,不少鮮卑大人都靠閻柔向朝廷上貢。[10]曹丕稱帝后,閻柔為度遼將軍,封縣侯,位特進
閻柔自少在烏桓、鮮卑中為俘虜,后為其所親近信任。閻柔于是借著鮮卑的部眾,殺害護烏桓校尉邢舉,取而代之。
公孫瓚殺幽州牧劉虞后,劉虞的舊部鮮于輔、齊周、鮮于銀等率州兵打算起兵報仇,他們因閻柔的名氣而推舉他為烏桓司馬,閻柔招誘烏桓、鮮卑,得到胡、漢數萬人,與公孫瓚所設的漁陽太守鄒丹戰于潞河之北,大破其軍,斬殺鄒丹等四千余人。烏桓峭王感劉虞恩德,率烏桓人及鮮卑人共七千余騎兵,隨鮮于輔南下迎接劉虞的兒子劉和,并與袁紹部將麴義聯合,共計十萬兵馬,進攻公孫瓚。[1][7]
漢興平二年(195年),諸軍在鮑丘大破公孫瓚,斬首二萬余級。[7]
后來,袁紹以恩寵撫慰閻柔,并讓他幫助自已安定北方。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攻破南皮[18],閻柔率領部曲、帶著鮮卑所獻的名馬以奉曹軍。[5]
后來,閻柔跟隨曹操討伐三郡烏桓(史書記載曹操討伐三郡烏桓有兩次,一次是獷平之戰救援鮮于輔;[9]一次則是白狼山之戰;[3][4]不知閻柔從征發生在何時),因功被封關內侯。[5]
曹操很喜歡閻柔,每每對他說:“我視你如子,也想讓你視我如父。”閻柔也因此選擇依托于曹丕,二人也和兄弟一樣
閻柔深得外族之心,烏桓、鮮卑都跟著他一同歸附曹操。他擔任護烏桓校尉時,仍持漢朝符節,治廣甯,如同過去一樣。[8]
在建安年間,鮮卑大人步度根、軻比能、素利、彌加、厥機等都是通過閻柔向朝廷上貢。[10][11][12]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西征關中時,田銀在河間起兵。軻比能率領三千多名騎兵,跟隨閻柔擊破了田銀。
延康元年(220年),閻柔等魏國公卿共上表勸魏王曹丕即帝位(即《魏公卿上尊號奏》上的“渡遼將軍都亭侯臣柔”[14][15],此與《三國志》記載的閻柔擔任渡遼將軍時間不同[16])。[14]
魏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后,拜鮮于輔為虎牙將軍、閻柔為渡遼將軍,二人皆進封為縣侯,位特進。
公孫度(?—204年),字升濟。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中國東漢末年遼東太守,三國時期遼東割據政權開創者。[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