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邴原避居遼東,與同郡的劉政都具有勇略雄氣。公孫度忌憚劉政,于是收捕劉政家人,劉政逃跑。公孫度發布公告給各縣說:“敢藏匿劉政的與劉政同罪。”劉政走投無路,投靠邴原。邴原將劉政藏匿了一個多月,當時東萊人太史慈準備回家,邴原把劉政托付給他。然后去向公孫度說:“將軍之前要殺劉政,是因為擔心他會成為您的禍害,現在劉政已經逃跑了,您的禍害不就不存在了嗎?”公孫度說:“你說的不錯。”邴原又說:“您忌憚劉政,是因為他有智謀。現在劉政已經被免職了,他的智謀無用武之地,您何必再拘捕他呢?不如赦免他吧,以此來平息眾怒。”公孫度聽從了他的勸告,邴原這才出錢送劉政回到老家。[17]而邴原本人也受到了公孫度的厚待,但是在中原安寧,邴原想回中原之時卻也遭到了公孫度的禁足。[18]
名士王烈避亂遼東,公孫度以兄弟之禮相待,向他咨詢政事,后來更想讓他擔任長史,而王烈以自已是個商人為由拒絕了任命。[19]
公孫康為公孫度的長子(《三國志·管寧傳》注引《傅子》作庶子[1]),公孫度由玄菟郡小吏發跡,被遼東郡人瞧不起。最初,遼東屬國人公孫昭代理襄平縣令,便讓公孫康任伍長。公孫度任遼東太守后,東征高句驪,西伐烏桓,威震海外。乘中原大亂,自稱遼東侯、平州牧,穿戴擬于天子。[2]
三國志12公孫康
建安九年(204年),公孫度去世,公孫康繼任遼東太守,將之前曹操封給公孫度的永寧鄉侯印綬給了弟弟公孫恭。[3]
恃遠不服
公孫康承襲父位后,仍然是“恃遠不服”。[4]
建安十年(205年),袁譚被曹操擊破后,曹操派張遼安撫海濱一帶,張遼擊破了公孫度所置的營州刺史柳毅,公孫康失去了其父經營多年的東萊諸縣。[5]
斬殺二袁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親征烏桓。八月,于白狼山之戰大破烏桓及袁尚軍。[6]遼東單于速仆丸(一作蘇仆延)與袁尚、袁熙兄弟投奔公孫康,跟隨他們的還有數千名騎兵。有人勸曹操乘勢追擊,曹操說:“我將讓公孫康送來袁尚、袁熙的人頭,不必再勞師動眾。”便從柳城班師。
尚逃到遼東后,便同袁熙商量說:“現在到遼東,公孫康必然見我,我一個人為兄長親手殺了他,并且占領遼東,還可以用來擴大自已。”公孫康心里也打算捉住袁尚來邀功,就事先在馬棚里安排了精強勇猛的士兵,然后出來邀請袁尚、袁熙。袁熙心中起疑,不想進去,袁尚強迫他進去,袁熙就同他一道進去。還沒來得及坐下,公孫康喝讓伏兵捉住他們,讓二人坐在結冰的地上。袁尚對公孫康說:“沒死的時候,忍受不了寒冷,能給我們坐席嗎?”公孫康說:“你的頭顱馬上就要走萬里路,要席子干什么用!”(一說是袁熙說:“頭顱且遠行萬里,要席何用?”)于是斬殺袁尚、袁熙,連同速仆丸的人頭一起送給曹操。將領中有人問曹操:“您已退軍而公孫康殺死袁尚、袁熙,這是為什么?”曹操說:“公孫康一向畏懼袁尚、袁熙,我如果急攻,他們就會合力抵抗;緩和時,他們就會自相殘殺;是形勢使他們這樣做的。”曹操封公孫康為襄平侯,授任他為左將軍。[7][8][9]
擊破韓濊
高句麗從伯固在位時,就不斷侵擾遼東,又接納了逃亡的胡人五百多家。
建安十四年(209年),公孫康出軍進攻高句麗,攻破其都城,焚燒邑落,伯固子拔奇埋怨國人,自已為長子卻不能繼承王位,便與涓奴加各率自已統領的部署三萬余人向公孫康投降。[10]
在東漢末年,韓濊強盛,郡縣不能約束,百姓大多流入朝鮮半島。后來,公孫康將屯有縣以南的荒地劃分為帶方郡(朝鮮京畿道、并忠清道之地),派公孫模、張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討伐韓濊,原先的居民才稍稍離開一些。[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