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棚頂層筑
"女墻
"(高約1.5米),留有弩箭射擊孔。
雙桅帆桅帆為
"硬式席帆
",可逆風行駛。
前甲板立
"桔槔式拍桿
",長5-7丈,頂端嵌鐵刺或巨石。
艙內備
"濕沙囊
"、
"醋桶
"(滅火用),船體外側懸掛
"浸水毛氈
"。
樓船不光運載能力極強,而且還具有相當強的遠程打擊能力。
二層設固定弩位,配置
"蹶張弩
"(射程300步)。
頂層置
"旋風砲
",可投擲5斤石彈。
長柄鐵鉤(源自墨子發明),用于接舷戰。
部分樓船在艦首加裝
"沖角
",包鐵,可撞沉敵船。
除了龐大的艦船之外,蔡瑁還命人在水下設置了無數的暗樁。
暗埋削尖巨木,專破船底。
蔡瑁主領水軍,主要的作戰區域是在江面上,而文聘則是負責城中步卒,防御夷陵城。
此時。
文聘按劍立于敵樓,玄甲肩頭的鎏金獸吞凝著夜露,這位荊州宿將的眼底,正倒映著江南連營數十里的敵軍烽燧。
此時的夷陵城已經被文聘打造的猶如一座鋼鐵城堡一般。
夷陵原本不過是一座小城。
是文聘抵達之后,抓緊修建才有如今這種規模。
城墻主體夯土包磚,高五丈二尺基厚三丈,外敷糯米灰漿。
每隔三十丈設“虎落”(突出墩臺),可三面交叉射箭。
引長江支流成壕,寬五丈,水下埋“鐵蒺藜網”。
主城門包三層鐵皮,門閂為整根巫山鐵杉木,需二十名力士方能推動。
門道頂部懸“夜叉擂”(千斤裹鐵滾木),觸發繩藏于敵樓地磚下。
內城門兩側設“萬人敵”(陶罐裝硝石、硫磺混合物,見《神農本草經》礦物篇)。
城墻上設有弩臺,每百步設“蹶張弩”三十具,弩弦以湘犀筋制成。
城角置“旋風砲”六座,砲梢浸桐油防裂,射程達二百步。
北城段守軍正將“金汁”灌入垛口陶甕,熱氣扭曲了士卒枯瘦的面容。
一個年輕弩手不斷舔舐開裂的嘴唇——城內水井已被控制飲用,三日來人日均得半升。
東水門二十艘“火舫”半沉于水道,引火繩浸在醋液里防潮。
水卒們用“混江龍”反復攪動水流,防止敵軍潛水破壞閘門。
軍侯突然敲響“警雀鈴”——棲在檐下的銅雀因察覺地顫而驚飛。
可即便是將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都想了一遍做了一遍,但文聘心中依舊還是有隱隱的不安。
段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