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棠兩世為人都是普通百姓,沒有當過官,不懂政事。
就算身邊有朋友考公,也只是基層辦事人員。
國家大事,離普通百姓太遙遠。
所以沈清棠有了大膽的想法卻還是忐忑著給季宴時去了信。
路途遙遠,季宴時為了她的安危也不會同意。
沈清棠便先斬后奏,給季宴時去信的同時,帶著沈清丹換了路線,橫穿云州往京城的方向繞行。
這樣一來,在前線的季宴時就分不出人手來抓她回去。
繞行是想貼著邊境線,到有駐軍的城池大肆宣揚沈清丹的凄慘經歷。
畢竟人獸那啥,有悖常倫,普通人聽著都受不了一定會不由自主的同情沈清丹。
更重要的是,沈清丹是和親公主,代表的是大乾。
北蠻如此糟蹋和親公主,也是對大乾的蔑視,可以視為挑釁。
大多數戍邊的將士都是有血性的男兒,定然受不了北蠻這么欺辱和親公主。
說白了,沈清棠就是要吃人血饅頭,要扯虎皮做大旗。
要用沈清丹的凄慘經歷喚醒百姓的對北蠻的仇恨。
再用百姓的憤怒來逼迫皇上、朝臣打消和談的主意,并且出兵攻打北蠻。
十一座城,哪怕只是邊關小城,戰線也得拉的很長。
秦家軍再英勇善戰,總是以一敵二、敵三、敵四,也會吃不消。
他們再強悍,終歸是人,會受傷,會死亡。
就算他們能所向披靡,那憑什么,吃苦受累、流血流汗的是他們,吃糠咽菜的是他們,獲罪的是他們。
躺在功勞簿上的卻是一幫蛀蟲?!
都說渾水摸魚。
水要變渾就需要攪。
當然,凡事有利就有弊。
沈清棠的計劃總的來說對秦家軍有利、對大乾有利。
卻對沈清丹無好處。
就像一個被強的女人,要在司法機關、媒體記者、法庭上一遍遍的講述自已的受害經歷。并且得著重描述細節一樣。需要受害者也就是沈清丹一遍遍揭開自已的傷疤,一次次踐踏自已的羞恥心。
在沈清棠的計劃中,沈清丹在北蠻的經歷會被放大、夸張,去掉她作惡的部分,被塑造成一個為國家犧牲,在敵國受盡屈辱、承受了非人待遇的愛國公主人設。
這對沈清丹來說,就是把她受過的罪、承受過的屈辱編成能傳遍大街小巷的戲文、話本、說書人口中的故事甚至是靡靡之音。
每一天、每一個時辰都會被人議論。
三人言虎。
謠言傳的多了還會變味。
尤其是一些素質低的人,聽說那些只怕第一反應不是家國天下而是低趣味的想法。
要是換一個人,沈清棠還會掂量一下要不要這樣做。
畢竟在古代,這樣的傳聞一定會徹徹底底的毀掉一個女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