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年春寒料峭。】
【紫禁城西北角的觀星臺工地籠罩在一片愁云慘霧之中。】
【朱由檢微服至此。】
【正見數十名工匠圍著一尊尚未安裝的青銅渾天儀束手無策。】
【這尊重達三千斤的天象儀器,僅憑現有木架與人力,根本無法升至三丈高臺。】
【工部郎中趙文遠滿頭大汗地稟報道:“陛下,自開工以來,已有三人因器械崩塌重傷,如今工匠們皆心生畏懼,工程停滯旬日……”】
【皇帝俯身查看斷裂的木質滑輪,指腹觸到粗糙的紋理,眉頭擰成死結。】
【遠處傳來急促的鑼聲。】
【運河碼頭又傳來噩耗,新造的起重木架不堪重負,三艘滿載漕糧的船只傾覆,數百石白米沉入江底。】
【望著漂浮在江面的糧袋,朱由檢突然扯下腰間玉佩重重攥在掌心,翠玉硌得虎口生疼:“若不能造出超越人力極限的起重神器,談何富國強兵?”】
【次日早朝。】
【斷裂的木滑輪被擲于丹墀之上,在晨光中碎成齏粉。】
【“工部每年因起重事故折損千兩白銀,漕運延誤導致江南米價暴漲三倍!”】
【朱由檢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回響,“朕問你們,難道要永遠困在這‘力有不逮’的死局里?”】
【刑部尚書王應熊顫巍巍出列:“陛下,起重搬運向憑人力畜力,此乃天道,強行革新恐遭天譴……”】
【話音未落,皇帝已展開一卷泛黃的羊皮圖紙。】
【那是傳教士利瑪竇進貢的單滑輪示意圖。】
【“西方諸國早已用滑輪提升重物,”朱由檢指尖劃過圖中交錯的繩索,“朕意在此基礎上,打造可吊起萬斤的‘通天索’!”】
【殿內頓時炸開鍋。】
【御史臺紛紛彈劾,稱此舉“違背祖制,蠱惑圣心”。】
【唯有工部侍郎徐光啟撫須沉思:“若能解決滑輪承重與繩索摩擦之弊,或可一試。”】
【工部工坊內。】
【七十二歲的老匠頭陳阿三將圖紙往地上一甩:“陛下,單滑輪吊百斤已是極限,若將滑輪串起,繩索摩擦生熱,鐵環不出半刻便會斷裂!”】
【他布滿老繭的手重重拍在鑄鐵滑輪上,發出沉悶的回響。】
【朱由檢卻蹲下身子,用炭筆在地面勾勒:“改用青銅澆鑄滑輪,內槽鑲嵌牛油浸潤的檀木軸;繩索以九股蠶絲混編,再浸桐油防腐——今日便試!”】
【首次試驗在御花園進行。】
【當工匠們將七組滑輪串聯完畢,朱由檢親自握住主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