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八年夏,山東境內匪患猖獗,流寇如蝗蟲般四處劫掠,州縣告急文書雪片般飛入紫禁城。與此同時,西北邊陲有部族異動,因地勢遼闊難以實時監控,邊防軍常常疲于奔命。朱由檢攤開鋪滿整張龍案的輿圖,看著標注匪患與邊患的紅點密密麻麻,指甲深深掐進地圖:“朕的大明,難道要被這些疥癬之疾拖垮?”】
【早朝時分,奉天殿內氣氛凝重得仿佛能擰出水來。三十六根盤龍柱下,文武百官垂首而立,聽著朱由檢將一疊殘破的告急文書狠狠摔在丹墀上,青磚被砸出悶響:“山東百姓十室九空,西北防線如篩子般漏洞百出!你們每日奏報‘正在查辦’,可匪患越剿越多,邊患越防越弱!這就是你們給朕的交代?”】
【內閣首輔洪承疇整了整蟒袍上的云紋補子,上前一步,聲音帶著歲月沉淀的穩重:“陛下息怒。匪寇流竄如狡兔,邊疆防線綿延千里,實難處處設防。臣以為,可增派騎兵巡邏,加強堡壘駐軍,同時在險要處增設烽火臺……”】
【“增兵?增兵!”朱由檢猛地起身,龍袍掃過案上堆積的奏折,“去年增兵五萬,糧餉耗費百萬,結果如何?不過是讓士兵在荒野里盲目奔波!那些流寇鉆山林、抄小路,騎兵追得上嗎?烽火臺?等狼煙升起,百姓的房屋早燒成灰了!”】
【刑部尚書喬允升顫巍巍地從隊列中走出,官帽上的玉墜隨著他的動作輕輕搖晃:“陛下,自古守土皆靠城池堡壘,貿然改變祖宗成法,恐生變故。還請陛下三思啊……”】
【“守土?守土!”朱由檢拍案而起,案上的朱砂硯被震得翻倒,猩紅的墨汁在黃綢上蜿蜒如血,“等敵人殺到城下再守?等百姓曝尸荒野再救?朕要的是未雨綢繆!是讓大明的眼睛看得更遠!”】
【殿內鴉雀無聲,唯有燭火在穿堂風中搖曳。工部侍郎宋應星攥著卷邊的《武經總要》,指節因用力而泛白。他深吸一口氣,踏出班列:“陛下,臣曾見古籍記載,西域有‘通天塔’,高聳入云可了望百里。若能建造巨型了望塔,配以旗語、狼煙等通信手段,或可提前預警匪寇、敵軍動向。只是……此塔需高達三十丈,需解決地基承重、塔身防風、高層作業等難題,且無先例可循。”】
【“沒有先例就創造先例!”朱由檢大步走下龍階,玄色皂靴踏在金磚上發出鏗鏘聲響,“即刻成立‘觀星監’,朕要在半年內看到能俯瞰千里的‘通天塔’!所需錢糧,從內帑撥出!再有推諉扯皮者,嚴懲不貸!”】
【觀星監選址在山東與直隸交界的荒野。夏日的驕陽炙烤著大地,工匠們仰頭看著朱由檢繪制的三十丈高塔草圖,竊竊私語聲與蟬鳴交織。老木匠趙有財蹲在地上,吧嗒著旱煙袋,煙灰簌簌落在圖紙上:“三十丈?這比孔廟的大成殿還高兩倍!風一吹不得晃成篩子?我活了六十歲,還沒見過這么瘆人的玩意兒!”】
【年輕瓦匠周小虎擠到前排,指著圖紙上的塔基結構:“趙師傅,您看這塔基用石條縱橫交錯,再灌上糯米灰漿,說不定能穩住。就是這石料搬運……”】
【傳教士湯若望摘下寬邊眼鏡,用手帕擦拭鏡片:“高度每增一丈,風壓便成倍增長,塔身結構需經精密計算。且如何運送材料至塔頂?僅憑人力繩索,恐難成事。”】
【首次試驗建造五丈高的試驗塔。工匠們揮汗如雨,將青石與糯米灰漿層層堆砌。當施工至三丈時,一陣狂風突然襲來,尚未完工的塔身發出令人牙酸的吱呀聲。“快撤!”監工的呼喊聲未落,塔身轟然倒塌,飛濺的磚石如雨點般落下,三名工匠躲避不及,被砸得頭破血流。】
【朱由檢聞訊快馬加鞭趕來,看著滿地狼藉,臉色陰沉得可怕:“為何倒塌?給朕一個解釋!”】
【宋應星渾身塵土,撲通跪地:“陛下,塔基寬度不足,難以承受塔身重量。且木料強度不夠,無法抵御強風。是臣等疏忽……”】
【“十日之內必須改進!否則,你們都去守塔基!”朱由檢轉身時,衣擺掃過一名工匠的工具籃,木槌“當啷”落地。】
【第二次試驗,塔基拓寬至兩丈,采用巨型花崗石筑基,塔身換用更堅硬的柏木。然而,當施工到十丈時,運送石料的竹制滑輪突然斷裂,百斤重的石條從高空墜落,在地面砸出深坑,揚起的塵土遮蔽了半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