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六年入夏,京師連日暴雨,積水漫過街道。朱由檢微服出行,見百姓們穿著濕透的布鞋在泥水中艱難跋涉,有的甚至赤腳而行。回宮后,他將沾滿泥漿的繡鞋重重摔在龍案上:“堂堂大明,竟無一雙能踏水而行的鞋子?工部、戶部,三日內必須拿出對策!”】
【早朝時,朝堂吵作一團。】
【工部侍郎抖著《考工記》:“古制‘舄履’皆以布帛皮革為料,遇水必浸。除非效仿蠻夷穿木屐,但……”他瞥了眼禮部官員,“有失華夏禮儀!”】
【戶部尚書卻算盤打得噼啪響:“陛下,若能造出防水鞋,皮革、桐油等物銷量必增,國庫收入……”】
【“夠了!”朱由檢拍案,“即刻成立‘足安監’,征召鞋匠、皮匠、船工,朕要看到百姓雨天也能體面行路!”】
【足安監設在運河畔的舊船廠,潮濕的空氣中混雜著皮革與桐油的氣味。】
【老鞋匠周福海蹲在墻角,對著一雙泡爛的布鞋直嘆氣:“鞋面再結實,鞋底一泡就軟,沒救!”】
【西洋傳教士利瑪竇展開一卷圖紙,銅尺敲得木板咚咚響:“在歐洲,我們用橡樹皮熬膠,與麻布貼合制成‘雨靴’,防水耐磨。”】
【年輕船工阿柱撓著頭插嘴:“船板刷了桐油能防水,把這法子用在鞋上成不?”】
【首次試驗鬧得雞飛狗跳。】
【利瑪竇的橡樹皮膠雨靴硬如鐵板,穿上走兩步就磨破腳跟;阿柱的桐油布鞋倒是輕便,可遇熱后桐油融化,糊了一襪子。】
【周福海舉著開裂的鞋底冷笑:“洋玩意兒水土不服,老祖宗的千層底布鞋才是王道!”】
【轉機出現在深夜。】
【賣油郎陳三來送桐油,見眾人愁眉苦臉,隨手摸出腰間的酒葫蘆:“我這葫蘆裹了層蠟,滴水不漏。要不試試蠟?”】
【阿柱突然跳起來:“把蠟融了涂鞋面,再用麻布壓一層,既能防水又透氣!”】
【利瑪竇若有所思:“若在鞋底加鐵制防滑釘,泥濘地也不易滑倒……”】
【改良后的“踏云履”驚艷亮相。】
【鞋面是浸蠟麻布,鞋底嵌著梅花形鐵釘,鞋幫處還系著可拆卸的皮革護腿。】
【“真的不漏水?”張寡婦將信將疑,把腳踩進水坑,提起來時鞋面果然干爽。她紅著眼眶:“以后給孩子送飯,再也不怕濕了鞋襪!”】
【但新問題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