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綢緞莊老板娘柳氏捏著繡帕嫌棄:“這鞋倒是實用,可灰撲撲的,哪配得上我的綾羅裙?”】
【腳夫王大力卻叫苦:“鞋底的鐵釘把青石板路都鑿出坑了,官府要罰錢!”】
【足安監內,匠人們再度各顯神通。】
【周福海重拾傳統手藝,用漆皮代替麻布,在鞋面上繪出牡丹、仙鶴;利瑪竇設計出可拆卸的鐵掌,進城時取下便不傷路面;阿柱更絕,將船帆的折疊結構改良,做出能卷成巴掌大的“便攜雨鞋”。】
【這場鞋履革新迅速風靡全國。】
【杭州西湖邊,詩人們穿著繡著山水的踏云履吟詩作對:“雨打鞋面不濕足,恰似閑庭信步來!”】
【北方商道上,駝隊換上加厚皮毛款踏云履,在雪地健步如飛。領隊老趙哈哈大笑:“以前過冬,十雙棉鞋都不夠糟蹋,現在一雙頂十雙!”】
【更令人意外的是,鞋履革新催生了新職業。】
【“修掌師傅!我這鞋底鐵掌掉了!”】
【“客官稍等!”年輕的修鞋匠攤開工具箱,里面整齊碼著各種型號的鐵掌、蠟塊和鞋釘,“您瞧,換這種波浪紋鐵掌,防滑效果更好!”】
【然而,爭議也隨之而來。】
【禮部尚書跪在丹陛前痛哭流涕:“陛下!百姓穿鐵鞋行走,叮當之聲擾了天地安寧,實乃不祥之兆!”】
【朱由檢把玩著一雙孩童款踏云履,上面繡著可愛的虎頭:“比起百姓受凍生病,這幾聲‘叮當’,倒像是悅耳的曲子。”】
【數月后,一場別開生面的“天下美鞋大賽”在京城舉行。】
【農家女秀娘的“插秧鞋”讓評委驚嘆——鞋面開縫透氣,鞋底呈弧形,在稻田里行走穩如磐石;西域商人帶來的“夜光靴”,鞋幫鑲嵌螢石,夜間行路如提燈籠;最絕的是宮中太監發明的“步步生香鞋”,鞋底暗藏香料夾層,每走一步便散出淡淡花香。】
【朱由檢親自為獲獎者頒獎,看著臺下百姓手中各式各樣的鞋子,笑著對身旁大臣說:“一雙鞋,竟踏出了萬千生機。往后,多盯著些百姓腳下的路。”】
【“天下美鞋大賽”的余韻未散,一場圍繞鞋履的“跨界革新”已悄然展開。】
【在蘇州的絲綢作坊里,繡娘巧云舉著嶄新的綢緞鞋面抱怨:“這踏云履雖好,可鞋面再精致,一沾上泥就毀了!”她的師兄、年輕木匠阿木眼睛一亮,拾起桌邊的竹篾:“要不做個可拆卸的‘鞋罩’?竹絲編底,罩面用防水油布,臟了一揭就能洗!”】
【兩人說干就干,三日后,“竹骨油布鞋罩”問世。套在繡花鞋外,既能防塵擋泥,行走時竹片相互輕響,竟似環佩叮咚。江南貴婦們爭相訂購,還打趣道:“這下賞花踏青,再也不怕泥濘壞了鞋履!”】
【與此同時,北方邊塞傳來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