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北風裹挾著細雪席卷京城。朱由檢微服私訪,見尋常百姓家中僅靠破舊火盆取暖,老幼凍得瑟瑟發抖,連硯臺里的墨汁都結了冰。回宮后,他將凍裂的硯臺砸在龍案上:“北方苦寒之地,百姓竟如此挨凍?工部、戶部,五日內必須拿出取暖良策!”】
【早朝時,朝堂炸開了鍋。】
【工部侍郎捧著《營造法式》顫聲道:“陛下,古法制暖無非火炕、火盆,最多在墻壁夾層通煙道,但磚石導熱慢,且費柴如金……”】
【戶部尚書哭喪著臉:“國庫空虛,連官倉的存炭都不夠供應皇室,哪有余力接濟百姓?”】
【“夠了!”朱由檢猛地起身,龍袍掃落奏章,“即刻成立‘暖冬監’,征召陶工、鐵匠、燒炭戶,朕要讓每個百姓屋里都有暖意!”】
【暖冬監設在窯廠旁,工坊內熱氣與爭吵聲交織。老陶匠吳土根拍著粗陶火盆大罵:“火盆就該用黏土燒,摻沙子都算壞了規矩!改?除非我入土!”】
【西洋傳教士龍華民展開銅管圖紙,銅尺敲得木板咚咚響:“在歐洲,我們用鐵皮卷成管道,燒火爐子的熱氣通過管道循環,整屋都能暖和。”】
【年輕的鐵匠阿鐵撓著頭:“我尋思著,把火盆底改成鏤空,
【首次試驗在暴雪夜。龍華民的鐵皮管道剛燒起火,接縫處就冒出滾滾濃煙;阿鐵的鏤空火盆倒是省炭,可熱量全從底部散了,屋里還是冷得跺腳。吳土根舉著傳統陶盆冷笑:“洋玩意兒不中用,老祖宗的火盆至少能烤手!”】
【“再試!”朱由檢裹著狐裘突然現身,睫毛上凝著白霜,“管道加密封膠,火盆加散熱片,吳師傅……你的陶盆也該與時俱進!”】
【轉機來自賣燒餅的劉大娘。“我烤餅的爐子,用泥糊成雙層,中間隔空,保溫又省柴。”她搓著凍紅的手,“取暖的家什能不能也這么弄?”】
【龍華民眼睛一亮:“雙層結構!在陶盆外再加一層,中間填充隔熱的石棉!”】
【阿鐵掄起鐵錘:“我打個可折疊的鐵架,架在火盆上烤衣服,一物兩用!”】
【改良后的“雙層暖陶盆”橫空出世。內層燒炭,外層隔絕熱量,頂部的鐵架可烘干衣物;龍華民設計的“地龍循環爐”通過地下陶管輸送熱氣,整間屋子暖如春日。】
【“真的不嗆人了!”張老漢目瞪口呆地摸著溫熱的陶盆,“往年這時,我咳得整夜睡不著!”】
【但新問題如潮水般涌來。】
【“這鐵架烤衣服是方便,可太占地方!”小戶人家的李氏抱怨,“我們屋子巴掌大,哪擱得下?”】
【富商家的管家撇著嘴:“暖陶盆倒是實用,可灰頭土臉的,與我家的檀木家具格格不入!”】
【匠人們再度各顯神通。阿鐵打造出“壁掛式暖衣架”,不用時可折疊貼墻;吳土根聯合景德鎮畫師,在陶盆上繪出雪景寒梅;龍華民則將循環爐縮小,制成“便攜暖腳箱”,塞進棉被里暖足正合適。】
【這場取暖革新迅速燎原。】
【“客官,試試新出的‘暖手寶’!”雜貨店老板舉起陶制小罐,“裝炭火能暖手,放被窩里整夜不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