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軍營中,士兵們圍著新砌的“防風火塘”歡呼,再也不用抱著石塊取暖;江南水鄉,船家用竹筒改造出“水上暖爐”,在寒風中搖櫓也不凍手。】
【更意外的是,取暖革新催生了新行當。】
【“通煙道嘞!疏通地龍管道,保您屋子暖烘烘!”少年挎著工具包走街串巷,“順帶修補漏風的窗紙,兩文錢全搞定!”】
【茶樓里,書生們爭論得面紅耳赤:“究竟是陶盆恒溫好,還是鐵皮爐升溫快?”“依我看,該發明個能自動添炭的爐子!”】
大明“寒夜暖陽”續章:暖意背后的千層浪
【暖冬器具的火爆,讓炭薪價格一月三漲。西山炭窯主王富財拄著雕花拐杖,望著堆積如山的訂單仰天大笑:“往年冬日賣炭難,今年炭塊賽金磚!”可半月后,他卻對著空蕩蕩的礦洞慌了神——優質煤矸石幾近枯竭,周邊山林的柴木也被砍伐殆盡。】
【消息傳到暖冬監,工坊內瞬間炸鍋。】
【“王富財囤炭居奇,哄抬物價!”鐵匠阿鐵揮著鐵錘,“我家那口子去買炭,差點被人擠破頭!”】
【西洋傳教士龍華民轉動地球儀,突然驚呼:“在歐洲,我們用泥炭曬干作燃料,或許可行?”】
【老陶匠吳土根卻搖頭:“泥炭燒起來煙大灰多,熏黑屋子不說,嗆得人咳嗽!”】
【正當眾人爭執不下,老獵戶李大山背著麻袋闖入:“俺在山里打獵,發現松脂木疙瘩耐燒,煙還小!”他掏出一塊金黃的松脂木,“就是不好劈,得費些力氣。”】
【年輕匠工靈機一動:“把松脂木磨成粉,摻上黏土壓成餅,是不是能當‘人造炭’?”】
【試驗場里,新制的“松脂炭餅”燃燒時噼啪作響,火光卻比尋常木炭明亮。但問題接踵而至——炭餅黏性太強,堵塞火盆鏤空;燃燒后殘留的松香過于濃烈,熏得人睜不開眼。】
【“加些稻殼!”賣燒餅的劉大娘又來支招,“既能增加透氣性,還能中和氣味!”】
【改良后的炭餅投入市場,百姓爭相搶購。可沒過幾日,城東張二嬸舉著開裂的陶盆找上門:“這炭餅燒起來太旺,把俺家火盆底都燒穿了!”】
【暖冬監緊急召集會議。】
【“得給火盆加個‘隔熱底’!”阿鐵用鐵皮打造出可替換的托盤,“燒穿了直接換,方便得很!”】
【龍華民則設計出“風門調節器”:“在火盆側邊開個小孔,用銅片調節進風量,想旺就旺,想省就省!”】
【與此同時,一場“節能取暖大賽”在民間悄然興起。】
【私塾先生用廢棄竹筒制作“串聯暖管”,將書房的小火爐與隔壁臥室相連,暖氣共享;農家婦女把碎布縫成“保暖簾”,掛在門口擋風;更有甚者,將廢棄陶甕埋入炕底,填入炭灰,制成“長效暖炕”,三日不用添柴。】
【但繁榮背后,隱患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