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八年深秋,朱由檢在檢閱禁軍時,發現半數士兵的棉衣棉絮外漏,布料薄如蟬翼。回宮后,他將一件破損的棉衣扔在工部案頭:“寒冬將至,將士戍邊卻無保暖衣甲,成何體統?限十日之內,研制出耐穿保暖的布料!”】
【工部衙門內,爭吵聲震得房梁簌簌落灰。】
【老織匠孫德順拍著老式腰機怒吼:“棉布織造千年未變,加棉加厚便是,改什么改?”】
【從江南來的機織匠人陳阿巧輕撫綢緞反駁:“尋常棉布易磨損,若用提花機織出雙層布面,中間填充新棉,保暖又耐穿!”】
【西洋傳教士湯若望展開圖紙:“歐洲有種‘法蘭絨’,羊毛織成絨毛面,觸感柔軟且御寒。”】
【首次試驗在風雪夜進行。陳阿巧的雙層棉布僵硬如板,活動不便;湯若望試制的羊毛布奇癢難耐,士兵穿后直撓脖子。孫德順舉著傳統棉衣冷笑:“我就說,老祖宗的手藝最靠譜!”】
【“再試!”渾身落雪的朱由檢突然現身,“棉布加柔韌纖維,羊毛混蠶絲,孫師傅......你的老手藝也該見見世面了!”】
【轉機出現在布莊老板娘柳如煙的抱怨中。“這些布料雖保暖,可顏色暗沉,哪有姑娘家愿意穿?”她捏著土灰色棉衣皺眉。】
【染坊學徒阿青眼睛一亮:“我在山里見過藍草,汁液能染出鮮亮的青色!若再加入明礬固色......”】
【陳阿巧拍手道:“用提花機織出暗紋,再染色,既實用又美觀!”】
【改良后的“御寒錦”橫空出世。雙層棉布中夾著羊絨絮,提花暗紋若隱若現,經藍草染色后呈現出水波般的靛青色。】
【“輕便保暖,還如此好看!”試穿的女官忍不住轉圈,“就是這染料,洗幾次會不會掉色?”】
【新問題接踵而至。】
【“這布料雖好,可藍草產量有限!”農戶愁眉苦臉,“根本不夠供應!”】
【富商家眷卻挑剔:“平民都能穿的顏色,如何彰顯身份?”】
【工坊內,眾人再次各顯神通。】
【阿青帶著學徒踏遍山野,發現茜草可染紅色,梔子果能制黃色;湯若望引入歐洲的化學固色劑,染出的布料經久不褪;陳阿巧則發明“雙色提花機”,織出的布料自帶漸變效果。】
【這場紡織革新迅速風靡全國。】
【“客官,試試新出的‘雪花絨’!”布莊伙計舉起雪白的羊毛織物,“混了兔毛,柔軟不扎人,做冬襖最合適!”】
【杭州西子湖畔,詩人們穿著靛青色提花長袍吟詩作對:“此衣既擋風霜,又襯文人風骨!”】
【更令人意外的是,紡織革新催生了新職業。】
【“織補匠!我這提花衣勾了線,快救救!”】
【“您瞧好了!”年輕匠人掏出同色絲線,“用‘雙面織補法’,保證看不出痕跡!”】
【然而,爭議也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