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昌則在京城密切關注著局勢的變化,思索著是否還有與游牧部落談判的可能。他召集朝中擅長外交事務的官員,商討對策:“如今與游牧部落一戰,雖初戰告捷,但長久下去,于我大明損耗巨大。諸位可有良策,能再次開啟談判,化干戈為玉帛?”
官員們紛紛發表看法,有的認為可以許以一些通商優惠,有的則覺得應曉之以理,陳述戰爭利弊。楊嗣昌聽后,沉思片刻道:“諸位所言皆有道理,但游牧部落反復無常,我們需拿出一個既能展現誠意,又能堅守底線的方案。”
與此同時,在西北邊境,孫傳庭的軍營中氣氛緊張。將領們圍在地圖前,商討著游牧部落可能的反擊策略。一位將領說道:“大帥,游牧部落退回草原后,極有可能從側翼迂回,繞過我們的防線,突襲后方城池。”
孫傳庭點頭表示認同:“你所言極是,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即刻安排斥候加強側翼偵察,一旦發現敵軍動向,立刻回報。另外,在側翼險要之地增設防御工事,做好應對準備。”
果然,沒過幾日,斥候來報:“大帥,發現游牧部落騎兵在側翼集結,似有迂回包抄之勢。”孫傳庭眉頭一皺,說道:“來得好,正合我意。傳令下去,佯裝不知,誘敵深入。待他們進入預設陣地,給他們來個甕中捉鱉。”
隨著游牧部落的騎兵逐漸靠近,明軍按兵不動,裝作毫無防備。當游牧部落進入射程后,孫傳庭一聲令下:“開火!”頓時,弓弩齊發,火器轟鳴,游牧部落騎兵陣腳大亂。然而,游牧部落不愧是馬背上的民族,很快穩住陣腳,發起沖鋒。
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廝殺,喊殺聲、馬嘶聲交織在一起。孫傳庭身先士卒,揮舞著長刀,沖入敵陣。明軍見大帥如此勇猛,士氣大振,奮勇殺敵。經過一番苦戰,游牧部落再次敗退。
孫傳庭看著遠去的敵軍,深知這只是暫時的勝利。他對身邊的將領說道:“此次雖擊退敵軍,但他們定然還會再來。我們要盡快修復防御工事,補充兵力和彈藥,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
在京城,朱由檢得知西北再次獲勝的消息后,并沒有感到輕松。他在朝堂上對大臣們說:“西北雖連獲勝利,但游牧部落野心勃勃,不會就此收手。朕擔心他們會聯合其他部落,卷土重來。諸位愛卿,可有應對之策?”
洪承疇上前奏道:“陛下,目前首要之務仍是保障糧草軍需的供應。臣建議在西北邊境附近設立大型糧草儲備庫,確保前線隨時有充足的補給。同時,可招募當地百姓組成民團,協助軍隊守衛城池和要道,減輕軍隊負擔。”
楊嗣昌接著說:“陛下,洪大人所言極是。此外,臣以為可派遣使者前往其他游牧部落,分化他們與當前侵擾部落的關系。許以利益,讓他們保持中立,甚至倒戈相向。”
朱由檢點頭說道:“洪愛卿即刻著手糧草儲備庫的建設和民團的招募事宜。楊愛卿選派能言善辯之人,前往其他部落游說。孫傳庭那邊,朕會修書一封,讓他繼續堅守,隨機應變。”
洪承疇領命后,迅速調配人力物力,在西北邊境選址建立糧草儲備庫。他對負責建設的官員說道:“糧草儲備庫關系重大,務必建造得堅固且便于運輸。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完工,確保前線無憂。”
楊嗣昌則精心挑選了幾位使者,對他們進行了詳細的部署:“你們此去,務必小心謹慎。向其他部落表明我大明的誠意,強調與侵擾部落作戰對他們并無好處。若能說服他們保持中立,便是大功一件。”
使者們領命后,帶著豐厚的禮物和朱由檢的書信,前往各個游牧部落。然而,這些使者在途中并非一帆風順。有的部落對使者態度冷淡,甚至將他們拒之門外;有的部落雖表面上接待了使者,但對大明的提議含糊其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