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又贏了,還贏得如此…”簡單”,此時此刻,眾人仿佛第一次認識到,這位燕王,是日后的永樂大帝。
在后世人心中,似乎也占據一定地位,他作戰的水平,是有兩把刷子!
李景隆的眼神意味深長,他就知道,燕王輸不了!可誰料下一秒就被老朱的大手拍了腦袋:“你小子!給咱裝什么深沉!”
被動挨打的李景隆:“……”
“一波野戰過后,judy繼續走,燕軍進駐館陶等地,之后更是劍指濟寧運輸線,但燕王有兵缺糧,他朝廷軍就不缺啦?”
“雖然朝廷軍,老是送人送輜重給正在事業期的燕王,但何福、盛庸軍中這么多飯的嘴,可就全靠南北運輸的濟寧線。”
“如今,濟寧受到受到威脅,何福、盛庸即便還猶豫,不愿跟燕王對上,此時也不得不派出人來堵截燕軍。”
“于是,官軍方面,何福就派出孫霖,協同都指揮唐禮以及精銳五千人。”
“而燕軍方面,還是老熟人,之前的內官狗兒,朱榮、劉江率三千騎兵,于中央軍到達華口的當天晚上,展開夜襲。”
“中央軍的戰績,有戰可查,燕王每增加一定的兵卒里,都有他們一筆!這場夜襲同樣,以燕軍大勝為結果,唐禮等幾位軍官還被生擒,孫霖僅以身免。”
明朝洪武諸將:也是一把辛酸淚!
其他幾朝,百姓們聞言,搖頭嘆息,又不知要犧牲掉多少人,才能平息這場靖難?
倘若當初老朱,好好斟酌,還會發生么,他們不清楚,也與他們無關,只知道,誰當皇帝,都由不得他們做主…
人有相似,感受卻不盡相同,有人笑建文,是為他的四叔,輸送人才,打來打去,輸得贏字都不知道怎么寫咯!
“之后兩軍再打,便是東昌之戰,這一場是中央軍難得的大捷,小皇帝朱允炆非常高興,甚至還告太廟,也是這一場,令朱棣失去了一員大將—張玉。”
“他為救朱棣而死,被稱為靖難功當第一,賜謚號忠顯,后仁宗一朝又改為忠武,配享太廟。”
另一時空中,已然稱帝的朱棣,想起為他力竭戰死的張玉,就氣不打一處來!
還有傷重不治的陳亨,都是他的好將領,為他征戰,為他犧牲,此刻,朱棣惋惜之余,又落下陣陣悲嘆……
“話說回來,何福、平安抵達了東昌,這時候已經是十二月(1400)了,離靖難結束還有兩年。”
“而兩軍正式開打前,燕王仍然做了一番動員大會,會議上朱棣表示,盛庸、何福至東昌,很有可能是德州糧草不夠,但東昌城,亦沒有大量的糧草。”
“他們需要這一仗,需要快速地和咱們決一死戰,來解決糧草困境,燕王是個好領導,提出問題,也給出了解決方案。”
“比如說列陣后,燕軍對其擾亂,然后迂回觀望,能打否…倘若不能打,那么襲擾,斬殺一部分,也算他們占到便宜咯!”
萬朝眾人:所以他是怎么,在這場摔跟頭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