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時空,朱棣和朱允炆同仇敵愾,憤憤地瞪了一圈的文臣,好好好,手中的筆朝他(們)使了!
文臣(一臉無辜):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
“扯遠了哈,再回靖難,守江必守淮,但淮河擺明了守不了,朱允炆也只能寄希望于長江。”
“但想象很美好,現實很骨感,打都打了四年,朝廷擠出來的新兵,更趕不上從前的洪武老兵。“
”久居皇宮的建文帝,根本不知道,這場內戰,他源源不斷地向前線輸送的糧草、輜重、民夫等,給他治下的百姓,造成了怎樣的后果。”
“民心不穩,朝廷內外人心同樣不穩,對他朱允炆有意見的大有人在,朝廷軍的未來,那是一點兒都看不見,就比如此前泗州指揮周景初,打都沒打,就投了judy。”
“這人也很有意思,師出有名,投降也得找個理由,他就說,我問佛祖,投降是吉是兇?”
\"于是晚上,佛祖入夢,告訴他,兵臨城,速降,行為很抽象,judy大概很高興!\"
聽到這里,身處洪武初年的朱標,對其子允炆的表現,很是失望。
大明內戰,耗的是國力,亂的是百姓,人心向背,看來他終究不是做皇帝的料,無法撐起整個天下。
林可的聲音繼續響起,劇透過的未來卻千變萬化。
“臥龍在前,鳳雛在后,后邊的人有樣學樣,投了燕軍,特別是江北的揚州、泰州等,也要加入judy的靖難集團。”
“如揚州的指揮王禮,計劃奔向更光明的燕軍,沒成想,被另外的指揮使崇鋼、御史王斌給抓了,是選擇投燕,或是忠于朝廷,本身其實沒多大錯,只是各自的選擇不同而已。”
“但是吧,咱們都知道,judy是最后贏家,投奔了燕王,你這個職業的選擇,是不是馬上路就寬敞了。”
“這不,王禮被弟弟和親衛救出,喜迎燕王,立馬就當了都指揮同知。”
“judy大概覺得他表現得不錯,還將后邊的泰州、高郵、南通等地交給他,負責燕王靖難集團的招生,哦不,是招降事宜。”
“就這樣,judy感受到了靖難以來最輕松的時刻,不用打,幾個城池的人就能帶著人帶著水師來投,而另一邊的建文朝廷,朱允炆坐都坐不住了。”
“群眾的眼睛總是雪亮的,叔侄最后的戰爭一觸即發,城內的好些人家都趕著出城,因為建文還在抓壯丁,還在幻想能絕地反擊,連罪己詔都下了。”
“可是有什么用,現在抓還能抓到人嗎?就算抓到了,他是能立馬上戰場,如洪武老兵一樣,拼死抵抗燕軍嗎???”
“這辦法行不通,當時的蘇州知府姚善就說了,我知道你著急,但是你先別急,咱還有個人可以力挽狂瀾,朱允炆納悶了,這人他咋不知道?”
“其實這個人,咱們都認識,也是離譜到家了,建文帝身邊都是些什么人啊,他推薦的不是其他人,還是建文三傻里的黃子澄。”(奉天靖難記)
judy:?a?a?a(????)?……</p>